小学班级有效管理的技巧

2017-06-26

导语: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心中装着学校、装着学生,在管理班级方面,花功夫、下力气,重点从以下方面抓管理班级的工作。

小学班级有效管理的技巧

一、扎实抓好新生入学的初始管理

就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而言,大部分班主任是全程制跟班,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站式地跟到读完小学,也有部分学校执行分段式跟班管理。不论是一站式还是分段式,都要做好学生入学初始(或初接班)管理。就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虽然有部分有过幼儿固、学前班的“阅历”,但那毕竟只是学前教育,与真正的“小学”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加之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大。这就使入学初始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从灌输学生守则入手,抓好入学管理。

学生守则是学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小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天起,班主任就要抓好守则的灌输工作。但小学生对守则的理解不会那么明晰、透彻,不如中学生理解那么快捷。这就要求班主任对灌输守则方面要做到耐心、灵活。耐心即不要急于求成,顺着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度的慢慢转变而循序渐进,宜细不宜粗:灵活即灌榆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2、细化班级规章制度。学生守则较框架化,欠具体化,操作不够灵活。小学新生刚入学,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好奇,感到新鲜,感到兴奋,加之年龄小,故顺教者多。逆反者少,几乎把老师说的认为都是对的,容易照老师说的去做。

3、选好配强班干部。

班干是班主任管理班级不可缺的助手。小学生刚入学,老师对他的各自情况不甚了解,不宜过旱确定班干,而应耐心全面地观察、考察学生,物色班干人选。要用“用其所长”的观念去物色班干部.不宜仅凭“听话”、“学习好”去确定人选,要重在有管理胆量和能力。有些学生的品德、纪律、学习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但不一定能当班干,因为其不一定具备管理班级的能力和魄力,不一定有这方面的素质。

选用班干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班干部最起码要具备思想品德好、遵守纪律好这两个条件,如果班干还经常迟到、旷课,经常有不良行为,就难以管理别人了。二是遵循“角色”原则,即“因岗定人”,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如劳动委员这岗位,就要选勤劳、不怕苦不怕累且能组织指挥的人.如果劳动委员不参加劳动。学习委员不做作业,那其他学生就有意见了。此外,选配好班干后,班主任要加强指导,提高班干学当、会当、敢当“孩子王”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家都知道,随着计划生育不断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宠爱也是有加无减,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弱.能力差.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其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圈子里走出来,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知道怎样去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是一时之事,而是系统的、漫长的工程,要贯穿于教育教学之始终。主题演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个别指导等。

二、加强与科任老师的协调配合

有几门学科就有几位老师来讲课。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专门管理他们的“特殊”老师。因此,班主任上课他们也显得“专心”些,即使不认真听课也不敢随便、任性。而其他老师上课则有可能表现不一样,一些学生认为这些老师不是他们的“领导”,有可能表现得随意、任性些,想学就学,不想听就不听。如果科任老师责任心不强,只管教学,忽视教育管理,不配合班主任工作,那么班级管理效果就有可能不如意。

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科任老师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经常向科任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科任老师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争取科任老师的信任。另一方面要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交换意见,争取科任老师对班级管理的支持与配合。只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班级管理及各科教学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培养一个好的学生,除了学校的努力外,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管理。一般而言,班主任全面掌握了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而对学生在家庭、在社会的表现就难以全面知情,如学生是否按时回家,在家、在社会有什么特殊爱好,有什么不良行为等,老师就难以掌握。反之,家长知道子女在家、在社会的表现,却不完全掌握其在学校的情况。

因此,老师与家长加强沟通,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为召开座谈会,互相走访、设置联系卡、电话联系等。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要注意几点:一是座谈沟通时,属于表扬的,可在会上说;属于批评的,宜点事不点人,切忌点名道姓,要给学生及家长留面子;二是给家长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切忌夸大,更不能无中生有;

三是向家长反映问题要有选择,属于偶发的且影响不大的问题后不必反馈给家长,由老师教育即可,不必点滴事情也汇报给家长,以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四是向家长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时要注意环境,注意场合,注意婉转,特别是反映问题后提醒家长要正确教育,不能有过激行为,否则会引起学生因老师的“告状”遭到家长不正确教育而对老师反感。

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抓好班级管理的关键。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就难以建立好的班风、学风。只有建立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信赖老师这样一个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工作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严”字,树立可敬的形象。对小学生而言,“严”字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肃,是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严肃对待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待学生态度要亲切,处事要公道,言行要得体,关系要融洽,在融洽的环境中严格要求学生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使学生向老师学,学老师做,亲近老师,尊敬老师。

如果一味地严肃,时时都扳着面孔,使学生有问题不敢向老师提,有话不敢同老师讲,那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可怕而不是可敬,师生关系自然就疏远,老师讲课也没多大兴趣听了。二是教师要真诚地付出师爱。师爱是激励学生勤奋的动力。师爱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体现在平等地关爱学生。不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他们的关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搞另眼相待。

三是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式、方法要得当,尤其是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尽可能给学生面子,不是很有必要的,尽可能不在公共场合点名批评学生,这样做学生会从心里感激老师,才容易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有人云: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句话虽然说得不妥,但也折射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和艰辛。班主任要从入学初始管理开始抓起,平时加强与科任老师的协调配合和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注重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工作才会顺畅,才会收到好效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