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气功的基本介绍
武术技击与气功养生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功。武术气功强调把神气集中到形上,加强形的功能;主张动静双修,内外兼顾。武术气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昆仑派、南宫派等大的门派,包括轻功、硬气功以及点穴等内容。现在流行的武术气功有以技击为主和以养生为主之别:以技击为主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以养生为主的有少林派功法易筋经的神勇余力、峨嵋庄法等。在历史上,武术气功的发展对否定宗教起过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专门为您整理的:武术气功的基本介绍。
###武术气功的基本介绍
起源
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发明了彭祖气功健身法---导引术。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士魁先生经多年考证、研究出这一结论后,《气功与科学》杂志(1986年第一期)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气功源远觅始祖》。当年,笔者采访了张士魁先生,撰写了专题新闻《彭祖是气功鼻祖,彭城是气功发源地》。中国报刊报等国内多家媒体转载了这篇新闻。中国气功界的最高权威机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在其会刊的头版显着位置刊登了这篇新闻。从此,这一定论在国内无可争议。这项重大的研究成果还证明,早在部落氏族从游牧进入定居公耕时代起,彭城(徐州市)就有了气功健身活动,首开中国武术气功之先河。 彭祖发明气功导引术的时代,正是远古的夏商时期,气功导引术也正是中华武术形态的最早雏形。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的《刻意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之始的文字资料。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健身法"。许多出土的浮雕、壁画、画像石刻等历史遗存也都记载了彭祖年代先民习练气功导引术的图像。这就充分证明,"武术与中华民族的古代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美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健身术或相互关联,或渗透其间"(《中国武术史》)。
彭祖创始的气功导引术,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中国古代健身术。它把静功(呼吸运动)与动功(躯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大彭氏国先民健身强体的有效体育活动。我国台湾省学者陈鼓应先生为《刻意篇》作注释时就曾写道:"(导引术)这是一种健身操,形容动作如熊吊颈,如鸟舒展"。这种"健身操",正是中华武术的最初形态。几千年来,彭祖的导引功法对人们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功效。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武术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
由此看来,彭祖的气功导引术,无可非议的是中国武术的雏形,是武术气功的奠基石。
彭祖气功导引术,作为古代有效的防身健身术,它正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源头。
作用
内练一口气的武术气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世空"。
气功门派虽多,但总的可分三大类:即医疗气功、内家气功、武术气功表演
武术气功,花三、五年时间练就这门功夫,既可为人治病,又能为己去疾,还可以与拳术一起运用于技击,当然,主要是为了护卫自身不受侵袭,而非妄自伤人。学习这类武术气功必须有恒心,耐艰苦,否则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
武术气功是锻炼人体内的气与力在意志支配下自由上下来去,是一种气与力的内在运动。它是旁人所看不见的,只能自己体会,因此必须自下决心,一旦练到量变到质变,即是功成之日。
练法
练气法,亦即吐纳法、呼吸法,有6个步骤。练功者需根据自己的身体强弱,体态阴阳来适当掌握练功进度。
(一)咽气法:张口吸气,卷舌,将口中气聚成团,如咽硬物,直入丹田。
(二)文吸法:在咽气后,闭口、舌抵上腭,以鼻渐渐吸气,轻轻悠悠送入丹田。
(三)武吸法:咽气后,口微开,闭齿,卷舌,以口吸气,然后轻轻悠悠将气沉入丹田。
(四)沉气法:与武吸法同时,以口吸气时足跟提起;沉气时借上身之沉劲使足跟着地,使气沉得更深。
(五)转睛法:此法又称瞳子功,双目左转50圈,右转50圈,左右横扫10次,上下直扫10次。
(六)吐气法:以舌抵齿,渐渐吐气,越慢越好。吐时略用力,收腹,将气吐尽。
以上6法可以同时练,也可分开练,不必强求一致。初练时若有不适,也可停几天再练。练习中气不顺,可随意呼吸。求速硬练,易出偏差。若熟练后,必须一次练完,唯文吸法与武吸法可据身体强弱选练其中一法。呼吸时,最好配合动作,动作可自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