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2017-06-05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篇一

关于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自然科学的基础

论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 物 理学 教学 性别身份认同

论文摘要: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 自然 科学 ;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女性不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像物理学这样的所谓 “硬科学”,而在我们身边,物理学大师也确实很少有女性,甚至愿意并善于学习物理学的女性在一般学生中也比例甚低。实际上,女性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分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就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女性主义关于科学与性别的社会建构的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基础。笔者正是试图站在某种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女性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指出改变这种消极的身份认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用的女性(化)和男性(化)的概念,大多都是在社会性别而非生物性别的意义上的。

社会性别及其身份认同

社会性别(Gender)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为了区别生理性别(Sex),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是指不同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1]社会性别的概念首先强调的是性别角色的非生物因素,即性别角色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其次强调的是社会文化因素与性别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社会文化区分了男女不同的社会性别,并且据此进行了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划分,而社会秩序又按照社会性别标准和期待来建构和支持个体,同时,个体的身份必须与人类文化规定的性别符号体系相一致,才能找到合适的社会认可的性别身份和地位。

随着女性主义学者对社会性别与各种问题如权利、工作和身份之间复杂作用的深入研究,对社会性别概念又提出了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继续强调性别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而且强调人们的认同感,即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指由个人认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别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2]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性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极大地影响着女性的个人和社会生活,并且由此提供了一种隐含的比较标准,这些标准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女性的自我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态度。[3]性别观念对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影响是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对女性产生的影响多数是消极的:它影响了女性的自信,也影响了女性对成功表现的期望。正如一些女性主义学者指出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的性别认同影响了个体的 教育 、职业选择,也影响了个体对成功的期望。[4]因此,女性主义学者们提出要改变这种受压抑、受限制的性别认同,这是对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和看待我们自己的方式的文化限制和文化压抑的一种挑战。

对这种受压抑、受限制的性别观念,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心理学训练来改变定型的性别认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以通过学习过程来加以改变,即“一种女性主义的学习观点”。[5]这种观点认为知识的产生和学习过程是人的一种活动,它涉及的不仅包括人及其头脑,同时也包括环境,是物质社会、人脑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根据认知理论,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活动,而且是一个身份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学习这种活动,从更本质上讲,是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塑造身份的过程。”[6]因此,在学习中塑造什么样的身份,尤其是女性在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性别身份认同,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与科学课程相关的自我概念,对于她们学习的兴趣、自信和效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将为学生的学习和今后性别身份的 发展 提供不同的方向。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发现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枯燥乏味而且与他们所关心的事无关,所以他们不希望成为学校科学活动的一部分,这种抵制和忽略将成为参与和学习的障碍。因此,从学习过程入手改变性别定型观念和身份认同可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尝试。

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和性别身份的形成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贯穿人们一生的性别认同过程。这种性别认同过程是从人的出生开始的,而父母在孩子的性别差异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头脑中的性别定型观念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及其对孩子的教育传递给了孩子。在传统性别观念的支配下,多数父母认为男性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天赋从小就比女性更好,认为女孩学习数学、物理学想要获得和男孩相同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父母自然而然地使女性从小就远离那些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锻炼。如给男孩的是复杂的、机械类的玩具,给女孩的则是简单的如布娃娃一类的玩具等等。同时,父母更加注意对男孩早期的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兴趣的培养,而对女孩这方面的培养则缺乏得多。这意味着,在女孩进入学校之前以及随后的几年中,在与物理学相关的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实践机会就比男孩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也比男孩少。所以当老师以同样的过程来教男孩和女孩时,男孩就会比女孩表现得好,进而比女孩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以及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①就开始形成。

学校教育是传递社会性别规范的正式场所。而上述不同的性别观念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教育孩子成为不同性别的个体已经是一般学校中“隐藏的课程”。通常情况下,教师和教材传递着有关各种社会性别差异的信息。如物理学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内容主要是以男性参与为主,而且其间所涉及的相关物理学的应用也主要围绕着男性的经历和兴趣。这样男性化的物理学文化本身就向学生传递着一种性别信息:物理学是一种男性从事的职业。除此之外,有关性别的各种看法经过师生互动,尤其是通过老师的奖赏和惩罚等行为传递给了学生,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性别认同。虽然很多研究表明,两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没有本质差别,但许多学校仍然会依据性别来组织教学。[7]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8]: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男生受到老师的关注比女生多,男生有更多与老师互动的机会,能够获得更多的课程信息的反馈,而且有更多的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男生所占有的课堂时间几乎为整个课堂时间的2/3。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被大多数人,包括女性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另外,科学课程教师对男女生成就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多数教师认为女生理解科学技术的能力比男生差,因此,女生科学课程成绩好是因为她们的勤奋,而男生则是因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而且科学课程教师比其他教师更多地认为科学技术教育对女性的未来不重要。

这样,持有传统性别观念的家长、老师就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行为、认知的领域以及期望进行了分别的对待和培养,从而加强了不同性别的孩子各自的兴趣取向。受传统的物理学文化和性别观念的影响,在物理学课堂中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差异是最大的。不仅仅是男孩,就连大部分女孩都认为男孩有较好的理解物理学的能力。这就使得女孩认为数学以及物理学对自己未来的重要性比男孩小。因此,作为个人目标,一般来说女孩在智力上的努力程度比男孩的努力程度要低,物理课也就成为男性展示才华的舞台。与此同时,女性就会越来越形成一种与物理学不相容的身份认同,也使有较高天赋(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女孩的职业兴趣比有较高天赋的男孩的职业兴趣变得较为不固定,最终使女孩的价值目标更有可能集中在服务业或文学、 艺术 方面。

不幸的是,多数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女性能力的发挥、成就的取得以及她们未来的发展所产生的消极的、限制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身份认同的尝试

我们从前面的论述和分析中知道,性别身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传统的性别观念模式培养的结果,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因此,在孩子们特别是女孩的成长过程中让她们认识到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给她们传递一些更健康、更有利于她们发展的性别观念,对于她们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针对上述分析,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改变这种消极影响的方法,概括如下:

第一、楷模的作用(role model)。多数研究者提出女性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缺乏成功的女性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教师的鼓舞。物理学课本中很少提及女性物理学家,而女性物理学教师随着学术等级的提高也越来越少。如下表所示,女性物理学教授在1994和1998都只占3%,授予女性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在1994和1998年分别只占5%和6%。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程中,仅有29位女性成为得主,其中获得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的女性科学家只有10位,占整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4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只有居里夫人和迈耶2位,占整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不到0.3%!

这样的观点对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信号。因此,讲述 历史 上女性物理学家的成就和经历,讲述身边的女性物理学教师的成就和从事物理学的经历,无疑对于树立女性学习物理学的信心和抵制关于物理学与女性相对立的传统观念,是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第二、改变家长和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他们对待男性和女性在学习物 理学 的能力以及对他们的期望不同的态度。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女性在物理学中代表人数少的原因,是由许多 社会的、 历史 的以及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与物理学本身不相融的身份认同,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不恰当的态度可能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恰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标准,从而对学习物理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三、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平衡男女两性的与物理学相关的兴趣,改变物理学概念的表达语境,增强女性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以提高女性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最终使她们产生与学习物理学相符合的身份认同,并以此作为激发她们学习动力的一个根本方法。

Hoffmann②对不同性别的与物理学相关的兴趣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物理学兴趣是一种 心理建构,是对与物理学相关的事物的理解,是产生于个人与他或她的 环境的相互作用”。[10]Hoffmann还区分了一般的物理学兴趣和对学校课程的物理学兴趣。一般的兴趣可以看作是对物理学某一领域的持久的兴趣。对学校物理学课程的兴趣不仅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也与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有关,内容和环境共同提供一个学习的基础。为此,他对物理学的声音和噪音、力和速度、热传导、电和磁、光的直线传播5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且对其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结果证明这些教学方案对学生特别是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较大帮助的。[11]

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物理学课程要依靠一定的环境,Hoffmann和Laura McCullough③ 认为特殊的语境下表达物理学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Laura McCullough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女性的 经验、知识背景、兴趣取向为基础设计语境表达物理学概念FCI(Force Concept Inventory),对于提高女性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是有较大帮助的。如,由对一个男性发射炮弹的平抛运动的研究,改为一个小女孩将碗用各种方式从桌面上推下的运动的研究;以及将对两个坐在椅子上的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改为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一起溜冰、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时,女性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从原来的34%和5%分别提高到51%和10%,而男性在改变后的习题测试中成绩却有所下降。但是,由对木块的运动的研究改为对跑步的人的研究时,由于没有明显的性别标志,男女生的测试结果都有所下降。

尽管也有人提出这种概念测试对是否能够评估学生对物理学概念的掌握提出异议,但是它至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改变女性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女性学习物理学的成绩的一种方法上的 参考 。女性物理学成绩的提高,将增强她们学习物理学的信心,从而改变女性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因此,我们看到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自信)和物理学成就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正像Hoffmann所说:“对于解释物理学兴趣和成就,学生具有的关于他或她的自信的概念是一个最好的预测者。”[13]物理学兴趣、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和取得的物理学成就是相互作用的,如果能够产生良性的循环将有可能改变人们、特别是女性自己对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从而适当地改变传统的性别定型观念。

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特定性别在一定情境中表现出的一套心理行为模式。对个体来说,性别角色是在遗传的“性”基础上,受社会环境和个人自我概念的影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获得的。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定型观念起着一种特别的框架和模板作用。因此,适当改变老师和学生自己的传统的性别定型观念,使得女性的性别身份多样化以适应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且使女性树立一种与男性平等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对于改变女性与物理学分离的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通过性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对 自然 科学 基础学科——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性别身份的认同、形成的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传统的自然科学与性别观念中所不曾发现的问题:女性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少、成就差的原因不是女性在智力上不如男性,也不是女性不适合学习物理学,而是物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本身,以及女性传统的、单一的性别身份的认同本身都存在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但是在这样的视角下提出问题,对女性与自然科学分离的现状的改变可能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为我们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注释:

① 与物理学相关的自我概念是L. Hoffmann提出的。它是指对自己学习物理学能力的一种认识,如:我能(否)理解、记住物理学所讲授的内容;我自己认为我在物理课上的表现及其参与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我相信我的同学和老师认为我在物理课上的表现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我希望我在物理学上取得好成绩。

② L. Hoffmann 是德国基尔大学科学 教育 研究所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兴趣与性别差异,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自我概念及其成就之间的关系,性别与科学教育中的动机等问题。

③ Laura McCullough Ph.D. 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物理教育研究和科学中的女性问题。

参考 文献 :

[1]周颜玲. 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 王政,杜芳琴.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7]魏国英.女性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75

[3][4]Irene Visser . Prototypes of Gender:Conceptions of Feminine and Masculine.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002.25(5):529-539

[5][6]Nancy W. Brickhouse. Em-bodying Science: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1,38(3):282-295

[8]Hannelore Schwedes. Ge-nder in Bias in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9]Rachel Ivie ,Katie Stowe. Women in Physics.

[10][13]L.Hoffmann. Promoting Girls' Interest and Achievement in Physics Classes for Beginner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447-465

[11]Peter Haussler,L. Hoffmann. An Intervention Study to Enhance Girls' Interest,Self-Concept,and Achievement in physics Cla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2,39(9):870-888

[12]Laura McCullough. The Missing Women Physics and Gender.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