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笛子的好处有哪一些
笛子是一种吹管乐器,要想很好地驾驭它,这需要超强的气息,敏捷的手指,坚定的嘴劲和灵活的舌头。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学笛子的好处有哪一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笛子的好处
在国际上,中国音乐越来越受到青睐,而柔美,欢快的竹笛往往作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旋律声部,学习笛子,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对青少年考大学参加工作都很重要。 人活着就是一口气,气也是万物之根本。 所以一般学管乐的人身体要比普通人结实,肺活量也要比同龄人大很多,这也是学习笛子最简单、基本的好处
任何一个乐器他的技巧再难也有人可以练会,只要肯下工夫,任何人也都可以练会 那为什么还会有好与坏呢? 那我觉得只有从基本功开始区分了,因为音乐有很多东西,跟悟性有关系,所谓的悟性其实也就是你思考一个问题的过程,只要你有思想,只要你肯动脑子,那没什么难的;另外就是跟时间有关系了,因为音乐有很多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他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长年积累的过程。所以基本功就相对来说显的很重要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工。 很多人认为,一个孩子聪明了才适合去学习一些音乐,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一个孩子因为学习了音乐以后而变的越来越聪明,因为学习音乐他会让孩子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开创他的思路。让孩子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开阔。
其实基本功很简单,每天保证固定的时间去练习长音, 这样不但对自己的身体有帮助,随着时间,只要能坚持,对以后吹好笛子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每天保证固定的时间去将一些有特征性的练习曲进行练习
慢慢你也会发现你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与笛子的配合会越来越默契,这样在演奏乐曲的时候会更加的自由更加的有把握去完成。
笛子的起源西来说
中国笛起源的“西来说”,只代表一家之言。“西来说”的论据并不能说明笛的起源。而恰好只能说明西部各民族文化成分包括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井促使曾在中国本土上滋生、发展了几千年的横吹笛,在汉以后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和完善。
汉朝以后
汉代以后,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事实提醒了人们,中国笛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态,有可能在吸取了其他民族笛的合理成分后,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与乐队中其它乐器日益完美地配合与协调。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历史图画里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方向的吹笛姿势(笛尾向左或笛尾向右)。
唐朝时期
唐代已出现有关著名笛演奏家的记载,如李谟、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其中李谟曾师从西域龟兹乐手,因笛演奏不同凡响,技艺出人头地,开元年间在笛吹才能上号称“天下第一”。
唐朝以后
唐以后,横吹笛更加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民间的音乐活动中,如北宋宫廷的鼓吹乐,南宋宫廷的“随军番部大乐”、“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民间瓦舍中的民间器乐“鼓板”,元代宫廷宴乐,明代的宫廷郊庙祭祀乐、朝会乐丹陛大乐、太平清乐,以及明代的余姚腔戏曲伴奏、昆山腔戏曲伴奏,清代的“十番鼓”(十番笛)、“十番锣鼓”、陕西鼓乐和各地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伴奏、戏曲声腔伴奏等,都广泛地应用着横吹笛。
笛子的历史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吹孔平面与按音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这与曾侯已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在时间上,两者相隔几百年;在空间上,湖南长沙和湖北随县相距数百里之遥,而吹孔位置几乎-致,由此可见先秦到汉初横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