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铸就中国梦》研讨会
相关话题
增强主题宣传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劳动铸就中国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劳动推动社会进步为主题,突出思想性、生动性,歌颂劳动者,弘扬诚实劳动的社会正气,充分体现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拍摄制作《劳动铸就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就如何做好主题宣传的电视化表达、增强正面宣传的感染力进行了尝试和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选题要接地气。可以说,劳动是最接地气的一种行为,劳动又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适合电视表现的选题。围绕“劳动铸就中国梦”,纪录片从六个方面,把“劳动”形象化、具体化,准确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断。
二是要多讲故事,增强感染力。制作团队改变过去主题宣传高举高打的宣教模式,选取了红旗渠修建者张买江、中国新女首富周群飞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故事展现不同时期的劳动力量,并充分运用电视画面、场景、细节等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是采访拍摄要坚持“三贴近”。财经频袋a href='//www.xx.com/pu/' target='_blank'>乐谱魍哦?ldquo;沉”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普通老百姓中,选择最具有电视表现力的人物,进行贴身式采访,和采访对象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和他们一起深入劳动现场,感同身受。这样,既能够走入采访对象内心,捕捉对方真实的情感流露,同时又没有距离感,拍摄到真实、鲜活、生动的劳动场面。节目中表现劳动的真切的画面、实在的行动,让劳动形象地走进观众内心,使观众被震撼、被感动。
让劳动力量托举中国梦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劳动铸就中国梦》在中央电视台连续热播,引起强烈反响。
这部电视政论片告诉我们,劳动是根本。劳动彰显价值,人之所以能够从一般动物界脱颖而出,靠的是劳动;人之所以能够有各种发明发现,靠的是劳动;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明,靠的也是劳动。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大到人类的命运,中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小到个人的命运,靠投机取巧不行,最可靠的还是靠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品格,都是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艰苦劳动中熔铸出来的。
这部电视政论片还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当今的时代,不仅是充满梦想的时代,也是可以梦想成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往往容易聚焦于眼前的光鲜亮丽与成功,如崇拜资本的富有者,崇尚知识技术的拥有者,等等,却忘记了在这些光鲜亮丽与成功的背后,是当初劳动的辛劳与汗水。一个社会,如果不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就不会有美梦成真的未来和希望。崇尚劳动、劳动光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
这部电视政论片还告诉我们,创造最伟大。创造与劳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创造智慧,劳动创造幸福。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人们注重的往往是创造的结果,然而最伟大最持久的力量还在于创造的精神。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培育和弘扬这种创造精神,是增强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不竭源泉。
细节构架与宏大叙事
《劳动铸就中国梦》几经论证,六易其稿,反复争辩、磨合,最终确定围绕六大板块,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凸显“劳动铸就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确立了好的主题,还需要有好的艺术表达。纪实风格好还是政论风格好?是此类专题片近些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劳动铸就中国梦》所承载的主题无疑是厚重而深邃的,不站在一定的历史和思想高位,无以达成片子创作的既定目标;但政论色彩太重太浓,又往往流于空泛甚至说教。反之,以纪实手法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劳动者鲜活的故事,肯定生动、有趣、感人,但要防止拍成单纯的劳动模范人物传记片,难以托起宏大的主题。纪实与政论,能不能互为补拙相得益彰呢?现在广大观众所看到的6集政论片,声音、画面、影像、文词,互为映照融合贯通,汇聚成一股或宏阔壮美,或温婉动情的气势,既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模业绩或英模群像,展现劳动场景和劳动细节,又让观众在电视艺术氛围的欣赏中,感受到了劳工神圣、劳动光荣、实干兴邦的精神洗礼。
从某种程度上讲,《劳动铸就中国梦》堪称《百年潮·中国梦》的姐妹篇。《百年潮·中国梦》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与世界,这样的纵横坐标系来认知中国梦,更多的是大江大海般的宏大叙事;而《劳动铸就中国梦》则更多地“沉下”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80后、90后等普通劳动者中,通过人物故事来展现不同时期的劳动力量,夹叙夹议,细腻入微又大气磅礴,传递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劳动情怀,葆有一种生活温度、理论维度和思想高度。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
《劳动铸就中国梦》深入浅出、形象逼真地告诉人们:实干兴邦,只有劳动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同时该片也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而达到了高扬主旋律,放大正能量的效果。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恩格斯指出:人类在劳动中改变世界,提升自己。这是人类最本质特征和最伟大之处。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对于那些受物欲横流的影响,妄想一夜暴富或不劳而获的人来说,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剂。违背了这个规律其结局是可悲的。正如该片指出:劳动,唯有勤勉踏实的劳动——才能托起一个又一个致富的梦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可以用3个“弘扬”和4个“尊重”加以表达。3个“弘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4个“尊重”就是党的文献历来强调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这6集电视政论片既歌颂了“红旗渠精神”中体现出来的气壮山河的最基础的劳动形式即体力劳动,又赞美了改革开放伊始“深圳速度”中包含的创造劳动。在这里既有乡村教师,又有饭店经理。既有坚守岗位的电工,又有忙碌的快递员。从而使该电视政论片一下子拉近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
上述该电视政论片中生动的内容,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观点: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劳动创造美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勇敢、智慧的双手装点我们的国家,美化我们的河山,开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劳动铸就中国梦》高度肯定了愚公移山,高度肯定了这种代代相传的勤劳、苦干和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面对拦路的两座大山,愚公不逃避、不抱怨,挥起锄头挖山开路不止,最终实现了移山的梦想。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与当代是联系的,民族先祖的精神血脉和当代民族英雄的精神血脉是一脉相承的,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坚定价值追求和强大精神动力。
《劳动铸就中国梦》在肯定劳动创造财富和肯定劳动人民的基础上肯定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有力地驳斥了近20年来颇有市场的观念,即单纯地强调资本家在整个社会化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工人就业不能不依赖于资本家,反对工人阶级“对资本的掠夺行为的反抗”。
所有平凡而辉煌的劳动,让人成为“人”,成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为大写的“人”。即使千千万万的打工族,也在工业制造领域、服装生产领域、餐饮服务领域,在各行各业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改变自己生活的轨迹,也带给整个家庭满足和幸福,收获了最质朴的幸福感。《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深刻还不止于此,它没有简单地肯定劳动,而是看到了劳动的不同。这就是“在衰落迟暮的旧中国,在战乱频仍的动荡岁月,中国人民既无法通过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法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新中国则创造了中国劳动人民“拥有了通过勤劳双手改变自己生活、改写国家命运的权利和机会。”
劳动:推进中国梦,引导价值观
这部片子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做到持续深入并且有效地宣传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需要持续宣传和生动阐述的重大主题。怎样才能深入宣传,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一是要有新角度。《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新角度,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的劳动,而劳动是成就一切梦想的根本。这个角度很接地气,就有了天然的观众基础。
二是要有新落点。这部片子不在于阐述什么是中国梦,而在于通过劳动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点亮智慧、提升品质、缔造幸福、彰显国威等六个方面,突出了“实干兴邦”这个重要内容。
《劳动铸就中国梦》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和积极宣传。劳动是一个哲学命题,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部片子在价值观教育上,很有现实针对性。靠什么创造创新、积累财富、改变命运、实现幸福?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的创造。
当然,劳动的形式在变化,今天,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管理活动的人,靠知识技术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化;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道理没有变化;劳动必须经历辛勤付出没有变化;劳动者是世界的主人公的地位也没有变化。
该片在阐述这些道理的时候,用了大量创业者的故事,很生动;适当的时候又用议论提升出一些重要结论,揭示了劳动让人成为人、成为富有和幸福的人、成为大写的人,这些深刻、有时却容易淡忘的道理。
可以说,该片的生动性和深刻性结合得不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上,获得了成功。
劳动与艺术交融的精品
《劳动铸就中国梦》在全世界劳动者的盛大节日和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之际播出,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部劳动与艺术交融的精品,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劳动赞歌。
第一,主题鲜明,为新时代的劳动和创造大唱赞歌。该部电视片的立意、主题、理念、目的,都是要说明和肯定“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全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灵魂和线索,设置了6个角度,层层剥笋,步步深入,鲜明地表达和传输了如何认识劳动、对待创造的重要理念。正是在劳动和创造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正是在劳动和创造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二,精选实例,用鲜活的实践展示劳动和创造的力量。该片是电视政论片,政论片当然要传输思想理念,但具体怎么传输却大有讲究。该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精选实例,用讲故事的方式,具体和形象地说明劳动的力量、创造的贡献。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观众看得自然、亲切。不仅增加了电视片的可视性、吸引力,而且充分说明了当代社会的劳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等等,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铸就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厦。
第三,艺术精湛,用多种手法展示劳动和创造的壮美。该片围绕着劳动和创造的立意,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向观众提供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和一段段优美的音乐。电视片在很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加工都很讲究。音乐与画面相配合,恰当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创造了诗画一体的意境。片子的解说大气、深沉,准确地阐释了主题,也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的组合应用,达到了思想、生活和艺术交融、互补、辉映的效果。
生动深刻诠释劳动精神的杰作
《劳动铸就中国梦》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难得的生动深刻诠释劳动精神的精品力作。
一是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劳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但一段时间来,社会上存在着轻视劳动、鄙视一线劳动者、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等现象。这些现象如不加以改变,对实现中国梦是极其有害的。而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歌颂普通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数量少,精品力作则更少。我们在同职工群众座谈交流时,他们都普遍渴求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反映普通劳动者的作品。在“五一”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关于劳动精神的政论片,其本身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电视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生动形象的阐释,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地分析了劳动对人类、对民族、对企业、对个人所起的重要作用。6集突出了6个关键词,即命运、财富、智慧、品质、幸福、国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刻回答了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如何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这一重大问题。
三是精彩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要把“劳动”这样重大、严肃的话题反映得让观众爱看、看得下去很不容易。电视片借助高科技的视屏变化手段,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揭示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形象地展示晦涩枯燥的东西。所选取的故事,截取真实人物精神面貌,不粉饰,不加工,亲切自然,真实感人。
弘扬人间正气 凝聚中国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六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首次以劳动创造为主题,贯穿劳动托起中国梦这条红线,深入阐发“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在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在很高理论站位上的劳动意识系统再启蒙、再教育、再激励,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
《劳动铸就中国梦》视野开阔、持论宏富,全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量事实为依据,全面回顾与梳理了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劳动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焕发出强大的思想力量。
中国力量源于人人勤奋、奋发、向上的不息创造。专题片立足中国人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伟大实践,紧扣人世间一切幸福都靠辛勤劳动来创造这一主题,以中国人民克服艰难困苦,万众一心铸就中国梦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全景展示我国各族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鲜活讲述大量劳动者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业创新潜能的历史和现实创造。
有感染力才有力量,好的作品总是能够见人见物见精神。作品立论坚实、瞩望高远,同时引证丰富、议论风生、有温度、见筋骨,呈现和挖掘了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的梦想与创造。
而纪录片拍摄本身,就是一次礼赞劳动创造的成功实践,他们拍摄足迹遍布高原、戈壁,海洋、深山,将镜头伸向工矿深处、人迹罕至的劳动现场,在抢险救灾、风雨雷电中,在普通人默默无闻的生活中找寻创作灵感,直面现实问题,讲述劳动故事,充分发挥电视艺术优势,精心捕捉场景、细节,为人们呈现了一部佳作。
声音创作情真意切
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飞速发展,我们要给广大电视观众呈现怎样的声音色彩?一方面,牢牢把握主旋律的声音阵地;另一方面又能抓住时代的脉搏、符合老百姓想听爱听的需要,即接地气的声音。
假如把《劳动铸就中国梦》中讲述的经典故事比喻为“动态”语言形式,在有声语言灵动鲜活、声情并茂、亲切朴实的带动下,潜移默化地把观众带入意境中,与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就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广泛的传播力,这样就会深深地打动观众。
在每一集开篇、故事转换处及结尾的总结议论部分,我把它喻为“静态”语言,文章在这里基本上是直抒胸臆、亮明观点的核心思想,我们在用声的气息的强度、幅度及口腔肌肉的控制以及声波的穿透力和爆发力上,都会有所调整:或者声音大气磅礴铿锵有力抑或掷地有声言之凿凿;在起承转换的节点上,随着声音语气色彩的变化,也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层次鲜明,节奏感强。
在此片配音过程中,我的声音运用尽量紧贴画面和音乐音响、多维动效等电视政论纪录片的诸多环节和要素,力争达到让声音语气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的“贴近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娓娓道来,浸润观众的心田。
我们发出的声音代表的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声音。我们在使用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就不能随性任性,同时我们更要明白声音的个性不能凌驾于共性之上,我们通过喜怒哀乐的声音形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对声音价值的最本质的认识。
当然,任何艺术风格的成熟,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总要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在时代浪潮搏击中创新品质,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