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儿童时期是需要伙伴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的时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儿童只有理解“他人是个怎样的人”,才能与其友好相处,逐步完善交往策略。因此,本研究能够为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带来如下启示:
1.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以往,人们较关注儿童身体的发展、智能的开发,而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比较忽视。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不仅能理解他人外在的行为,还能在此基础上推断和解释他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并概括理解他人的人格特质。这提醒我们,应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儿童,重新认识和把握儿童的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把儿童视作发展的主体,充分认识和挖掘儿童作为主体的发展潜能;家长和教师应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科学评估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准确地把握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和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家长和教师不仅要注重促使儿童体格健壮、智能发达,也要注重培养儿童体察他人、友好交往的能力。
2.以特质词汇理解为先导,提升儿童交往能力
现实生活中,儿童在初步理解把握他人性格的基础上,给他人贴上一定的标签,不仅体现着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蕴含着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也导引着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比如:儿童认识到他人是“霸道的”或“友善的”,那么,在进行分组游戏时,就会根据小伙伴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交往策略。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重视儿童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更要注重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引导儿童正确地理解他人,并能依据对他人不同特质的把握,采取恰当的交往策略,从而帮助儿童与他人有效互动,提升交往能力。
3.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丰富特质词汇
儿童运用特质词汇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认识发展水平的提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发展的。儿童特质词汇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儿童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特质词汇来描述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比如,以往在讲故事或看影视作品时,家长和教师比较关注引导儿童理解情节,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对其中所蕴涵的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开发得不够。为此,家长和教师可结合作品内容,进一步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运用怎样的特质词汇予以表达,并启发儿童思考如何和不同特质的人交往。除此以外,家长和教师还可通过游戏、角色表演、绘画、日常交谈、主题辩论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途径和活动形式,适时引导儿童理解他人,并运用丰富多样的特质词汇表达对他人的理解,以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使用特质词汇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1)从概化、笼统到细化、准确。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好”“坏”出现的频次都很高,体现出儿童对他人的认识是比较概化的。但年龄大些的儿童还会使用“聪明的”“勇敢的”“可爱的”等复杂多样的词汇准确描述他人。儿童对他人的描述从概化、笼统到细化、准确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2)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卷中,提供了熟悉的小朋友,家长、教师和其他熟悉的成人,熟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这三类目标人物,考察儿童对不同人的认识。调查发现,儿童可以使用不同的特质词汇描述和解释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对所熟悉的小朋友,儿童常使用“听话的”“调皮的”等词汇;对家长、教师和其他成人,儿童常使用“爱发脾气的”“有学问的”等词汇;而“勇敢的”“聪明的”等词汇常在描述和解释所熟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时使用。
(3)评价多于描述。儿童所使用的特质词汇中,评价性的词汇占有极高的比例。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常常用这些评价性的词汇教育儿童,使得儿童也更多地关注对他人的评价。
(4)积极词汇多于消极词汇。这与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关,也与成人注重正面教育和引导有关。
(5)理解多于使用。在儿童所使用的特质词汇中,有些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儿童对绝大多数的词汇的含义是理解的,只不过有时不会恰当地加以表达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