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论文

2017-03-19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运作,经济形势的日渐看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国有化办学体制的运作日显吃力,国家经济力量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变国有化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已成为时代的呼声。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文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特点,通过对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在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中的现状和文化环境的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地市级高职院校如何优化文化环境并以此促进自身体制机制创新的途径,提出建设性思路和对策,有效促进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环境 研究

1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现状

1.1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社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当代青年很少接触我国以及地方社会文化,他们更热衷于流行歌曲、西式快餐以及网络世界。高职生受到生源层次水平的影响,在文化素养上处于明显劣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对传统社会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学院作为地方政府公办的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时间短,基础建设任务重,办学体制比较单一、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社会文化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淀不够,氛围不浓。

1.2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必须突出职业特色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色彩。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联合名企建专业”,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学院人才培养相衔接。根据宜宾市酒类食品、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综合能源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宜宾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

设置专业,与五粮液、丝丽雅、天原等地方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逐渐形成了以酿酒、制造、物流、化工为主体,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但学院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重视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转化,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利用企业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还做得不够深入。

1.3 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为核心,具有特色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为表征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还比较年轻,其文化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大问题,比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只注重物质投入;与企业文化衔接不紧密;管理模式以招生、教学、就业为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

2 文化环境对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发挥

2.1 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利益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中有很多极具价值的人文思想,能促进人们道德品质的完善。企业文化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让学生尽早形成职业品质,适应社会竞争环境。 2.2 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规章制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其导向、塑造、激励、凝聚功能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作用。制度文化环境一旦形成,有形管理成为无形管理,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大多从事团队工作,在组织纪律性、操作规范性、技术稳定性、劳动效率性上有高要求。由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并实施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高效管理体系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3 地市级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优化对策

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将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融入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过程中,通过校园新风建设、职教文化建设、文明氛围营造等载体来实现,以期形成具有浓郁职教氛围的文化环境。

3.1 提高对社会文化的理性认识,突出区域品牌特色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养出既能够适应现代高技术快速发展,又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文化可以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宜宾市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勤劳的宜宾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具特色以“五粮液”为核心的宜宾白酒文化、大江文化、哪咤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李庄抗战文化等,形成了宜宾文化特色体系。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作为地市级高职院校,学院立足于实际,理性提高认识,办学专业覆盖地市主要行业和产业,依托五粮液股份公司、普什集团、安吉物流公司、天原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重点专业,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3.2 加强育人硬件环境建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

建设具有特色的硬件环境,可更好的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院在校园环境打造上以“鼎承大同,钵传天工”的校训为基本思路,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体现宜宾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元素,实现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的目标。建设中十分重视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与学院的实际结合,通过十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景观区:工业文明博览中心、生命之源、中华源流石刻浮雕,大榕树景观区,川南石刻文化青石围墙等,并针对学院古树较多、绿化基础较好的特点,正逐步形成宜宾石刻园和三江生态园等特色美丽校园。通过上述育人硬件环境建设,对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明显作用。

3.3 创新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在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联动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来丰富文化环境的内涵,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通过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此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联动,为学院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环境。学院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学时的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全真的企业环境中参与生产实践,让学生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同时,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利资源,把宜宾市各种行业、各类企业的核心理念引入校园,打造实习工厂、车间基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学室,考工考级场所等,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

3.4 搭建平台,提升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氛围

一是搭建素质积分管理平台,实现全员育人的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学院以学生在“素质课程、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环境建设”中的表现为积分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积分。构建四大观测体系,确定十大因子:言行文明、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守纪守法、热爱劳动、组织才能、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积分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形成我院学生的素质教育特色,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学习勤奋、文明向上、特色见长”,全院形成浓厚的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是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基于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课程。学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和素质教育课程活动化改革,着力推进“思政课程”、“专项课程”和“特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全面融入,使“素质教育系统化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特长课程中纳入了五粮液企业文化、五粮液酒文化、文明礼仪修养、书法创作、文学写作实践等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素质课程,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打造学生技能大赛、师生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培育浓郁的职教文化。每年定期举办的师生运动会,科学设置项目,重在团体项目,广泛提高师生参与面。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重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年的实践,现已形成了我院三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