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为什么会死苗姜烂
生姜为什么会死苗姜烂,生姜死苗的原因有哪些?生姜死苗要怎样管理,生姜死苗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护理生姜,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生姜烂姜死苗原因及防治,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生姜烂姜死苗原因及防治
种植生姜是农民增收致富的较好项目,但在生产中常出现烂姜死苗现象,姜农无法对症下药。专家认为造成烂姜死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姜瘟病害
多由种子和土壤带菌,防治没跟上造成的。预防方法如下:
1.晒种:种姜收获后,先晒几日,再放到20℃~30℃条件下处理7~8天,促使伤口愈合,可减少贮藏期姜瘟病的发生。
2.浸种: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质地硬、无病害的老姜作种姜。在催芽前用0.2%硼砂+0.5%磷酸二氢钾+50%多菌灵800倍+杀毒矾800倍+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600倍液混合液浸种15~20分钟。
3.避免连作:生姜根系不发达,连作根茎小,易发腐烂病,因此,应与水稻、十字花科、豆科作物等进行3~4年的轮作。
4.土壤消毒:整地时每亩撒75~100公斤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5.病后处理: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穴内撒施生石灰。全田用杀毒矾500~600倍液+天达2116地下根茎专用型600倍或72%农用链霉素100个单位灌窝。严防病田的灌溉水流入无病田中。
二、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当造成肥害
一些姜农认为生姜耐肥,施肥越多产量越高,因此盲目重施化肥,偏施氮肥,集中施肥,有的甚至干施尿素、复合肥等,造成肥害、麻脚姜和严重的烂姜死苗。生姜应以施腐熟农家肥为主,一般在整地时每亩施腐熟猪牛粪30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钾肥15公斤作基肥;苗高30厘米左右时施1次肥,每亩施猪粪水750~1000公斤;夏至前后姜苗发到3~4根苗时,每亩用腐熟枯饼50~100公斤拌灰300~500公斤点蔸,或施猪粪水1000~1500公斤,施肥后盖一层细土或土渣肥;大暑前后每亩施猪粪1000~1500公斤、尿素4~5公斤。
三、田间积水造成渍害
多因土壤耕作层浅,排水沟浅和白沙土雨后沥沙板结不透气造成渍害,高温高湿致使烂姜死苗。预防方法如下:1.在霜冻前翻挖姜田35~45厘米深;同时挖主沟深55~60厘米、边沟深50厘米的排水沟,做到排水通畅,雨停沟干,种植沟窝无积水或暗渍。 2.选择土层深厚、透气性好、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粘壤土种植,避免用易沥结的白沙土种植。
生姜姜瘟病和姜螟的发生及防治
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姜瘟病、斑点病、根腐病、炭疽病以及姜螟、小地老虎、异形眼蕈蚊、蓟马等,而姜瘟病和姜螟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2种病虫害。
一、姜瘟病。该病又称姜腐烂病,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制约生姜生产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在我县连年重发,据笔者调查统计,该病平均发病株率为19.3%,严重地块高达49.6%,个别田块甚至绝收,每年因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4万吨以上。
1、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生姜茎叶和根茎,地上茎部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只残留纤维。绝大多数叶片先失水向叶背卷曲,叶片下垂,维管束变成褐色,后植株青枯而死;但植株直立不倒伏。少数严重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成枯黄色。根茎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见有乳白色菌脓从维管束中溢出,拔除病株时从根茎处腐烂且散发臭味。根部被害时也呈淡黄褐色,最终全部腐烂。
2、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姜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此病土也是姜瘟病的重要侵染来源。在我县生姜一般5月底6月初就开始发病,6月中旬田间调查时可见零星发病中心,6月底至7月上中旬为该病多发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高,雨水多,为病菌的扩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遇高温多雨年份,往往短期内就造成该病大流行,危害严重。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该病的发病盛期,此时田间可见成片的黄褐色病株,严重田块可全部死亡。
3、防治方法:姜瘟病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无理想的药剂,因而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结合物理防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⑴农业防治。严格选用无病种姜,并实行4年以上轮作,结合精细管理,施净肥、浇净水,可以切断土壤传菌的途径,把该病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
⑵物理防治。对已发病的田块,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当地农民一般把发病中心及其周围的土壤和病株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并在四周1米范围内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⑶药剂防治。可选用一些杀细菌的药剂,如72%农用链霉素粉剂2000倍液或80%杀菌先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每丛生姜每次浇灌根250克药液,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可以连喷3-4次。
二、姜螟。姜螟又名钻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从生姜出苗至收获前均能造成危害,一般年份该虫在生姜田的危害株率为2-5%,如不注意防治可达到10%以上的危害率。
1、发生规律:姜螟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幼虫孵出2-3天即可从距地面1-5厘米高处叶鞘与茎杆缝隙或心叶处侵入,且侵入处有明显的钻蛀孔洞。幼虫钻入后即向上钻蛀取食,造成茎杆空心,使水分营养运输受阻,被害叶片成薄膜状,且残留有粪便,叶片上有不规则的食孔,茎和叶鞘常被咬成环痕。苗期受害后上部叶片枯黄凋萎或造成茎杆折断而下部叶片一般仍表现正常,所以田间调查时可以清楚看见上枯下青的植株即为姜螟危害。这时找出虫口,剥掉茎杆,一般可见到正在取食的幼虫。幼虫体长约1-3厘米,3龄前幼虫呈乳白色,老熟时呈淡黄色或褐色。
2、防治方法
⑴人工捕捉。由于该虫钻蛀为害,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老龄幼虫抗性较强,提倡用人工捕捉的方法,一般早晨发现田间有刚被钻蛀危害的植株,找出虫口,剥开茎杆即可发现幼虫。
⑵药剂防治。该幼虫在2龄前抗药性最强,所以应提倡治早治小,适时进行喷药防治。宜选用的药剂有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20%一网打进乳油2000-25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防治。
生姜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生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是生姜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地下根茎部分,植株发病后,初期叶片卷缩,略下垂,生长点有细小黑点;中期姜株基部叶片枯萎下垂,茎基部和根茎厂的病斑初为水渍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地下根茎开始腐烂;后期根茎内部组织逐渐腐烂,只剩下皮囊,里面充满灰白色恶臭汁液,叶片萎蔫卷缩,病株腐烂,最后全株死亡。轻者点片发生,造成减产,重者严重减产或绝产,一般可减产50%以上。生姜腐烂病的病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姜种、残株、肥料等之中,一般从植株根茎伤口侵入,也可从叶、茎侵入,向下侵害根茎。
防治措施:1.选用无病姜种和种姜消毒。从无病地留种或选用无病姜留种,播种前将切开的种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6小时,或用新植霉素2000倍液浸种24小时。2.姜地选择与消毒。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应严格实行轮作,合理安排茬口;选3年未种姜的地块最好。播种前,结合犁耙地667平方米(1亩)用5~10千克生石灰均匀撒入田间,通过翻耙使石灰充分与土壤接触;或用北农绿享土壤杀菌剂对水直接对土壤喷雾。这都可起到杀菌消毒作用。3.规范栽培管理。一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二是施用净肥,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植株抗病力。三是合理水分管理,浇水时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度;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并用井水冲灌。四是及时中耕除草培土,防治虫害。4.药剂防治。一是发现病株及时拔出,并用生石灰对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二是发病前期加强药剂防治,可用20%叶枯宁13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喷洒植株中下部或浇根,每隔7天1次,连续3~4次。三是发病中期继续进行药剂防治,用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或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浇根,每隔8~10天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