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化节朗诵稿3篇
朗诵是将静态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那么怎样通过朗诵说明端午文化节?下面小编整理了端午文化节朗诵稿,供你阅读参考。
端午文化节朗诵稿篇1
五月初五啃着粽香
我想起了你啊屈子
泪水充溢眼眶我看见
你悲愤地走向汨罗江
衣裾飞舞化作
一只水中之蝶
在自由的梦中飞翔
我听见
一个孤独的魂灵
在沉睡的楚国大地上回响
是谁人使你这般忧伤
是什么让你这样悲怆
你的光辉
洞穿楚天击破水魂
可茫茫天地之下竟无法生长
苦艾和蒲葵的芳香
而谗言如同一把利箭
刺向你充满苦难的思想
一部<<离骚>>只能写在潺潺的水声之上
屈子,请打开你苦难的诗歌
把我的怀念列为一章
然后,让我们围着你
留下的半截诗稿
取暖并把你悲愤的泪水烘干
端午文化节朗诵稿篇2:拥抱汨罗
子规鸟轻盈的掠过
而我的脚步
却在汨罗江畔沉重
星星与眼睛对视
沉浮中
你在泅渡诗意的银河
天问依然回响在天地
龙舟划破千年的寂静
浸透血液的文字
融入江水
月亮与涛声对饮
我把九歌
唱给汨罗江
见你在挥毫之余
纵身一跃
与楚辞再醉一万年
千年的炊烟
从波涛应声而起
怀念涨满的粽香
裹住许多古老的记忆
漂泊的游子
即使变成泥土
中国已在心里种植
有关端午节的朗诵稿篇5:一声叹息
沧桑中的一声叹息,尽是苦涩,尽是冷香,在阳光里孤独。
汨罗江的水呀,冷漠了疾呼,冷落了泪水。
一声叹息,从二千年外的时空而来,行吟山水,风雨无阻。
那些无意的流云,尽是刻满耀眼的孤独,哪一朵是你飘踩的仙云?
那些被流放的风,尽是含着哀怨的翅膀,哪一阵是你无奈的坚风?
焰霞,在西边散去,散不去的是锻烧世人的灵魂。
冷月,从东方升起,升上来的是历史的衰荣更替。
沅湘之畔,一声叹息从千古纵身一跳,便从汨罗江漂流至今。
我对视那高高在上的君王,是否你已听腻了那声叹息?
听,听那震撼心魄的龙船竞鼓,在天地间迂回流荡。
一声叹息,惊醒了一个民族。
一声叹息,喂养了一个民族。
端午文化节朗诵稿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中国的端午节近几年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怎样认识端午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怎样把端午节过好、过得有意义,现在已经成为检验中国政府和知识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能力和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公共文化政策,把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结合进政府的文化建设工作,让老百姓过上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节日生活。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够把端午节申报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是我们现在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复兴优良的端午节习俗,使它成为我们善待自己的传统的一个代表作。
端午节习俗很多,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娱乐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其中一些单项习俗非常古老,大致在南北朝时汇聚成端午的节俗,后世不断得以附会增益。
主要的内涵与功能
端午节是一个敏感地应对气候节令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节日,并形成了一系列中国人强烈认同的节日文化。这个时段已经是夏季炎热的时候,避暑热,驱蚊虫,防瘟疫,是摆在眼前的要务。中国人在千年的历史里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筛选了各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层面能够起作用的物品和活动,作为习俗传承下来。
端午节的习俗,如果按照今天的科学技术的尺度一项一项来衡量,有一些可能没有实际的功能,有一些仍然具有比较充分的合理性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整体上传承的文化价值毫无疑问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