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项目,挤干成功率的泡沫_商业计划
创业项目,除却感情色彩,还得落在商业上。成功率,创业项目最关键指标。有的创业者多头下注,从大基数中求成功率;有的创业者,专注于一个项目,投入所有资本与精力,以深度耕耘做大成功率。一种是放羊,一种是圈养,到底孰优孰劣,创业界也只能以成败论定。叶敦明发现,不少创业者心中总是有那么一份求急求快的心理,成功率的泡沫成分自然随之高涨。成功者的心态,是尽人事,而不是刻意扭曲天命,有了一份真诚的经营过程,结果的成功是顺势而来的。
挤干成功率的泡沫,要从资本杠杆、蓝海周期、经营团队等三个方面抛却幻想,当创业回归价值本位的时候,社会效率就会提高,创业者搭顺风车的概率也就水涨船高,乐享创业过程的甘苦,以及成败这个副产品。创业项目,有泡沫不可怕,怕的却是乐其不疲的搅拌,活在泡沫的碎梦里,还不如早一点清醒面对冷冰的现实。创业,早已超越梦想,不可避免地刻印上社会经济的烙印。
幻想一:项目有所起色,就能借力资本杠杆。
缺什么,渴望什么。资本的稀缺性,注定了它的高贵与神秘。仿佛间,不怎样的项目有了她的滋润,也能不折不扰地茁壮成长。创业项目有所起色时,企业家们急着靓女先嫁,唯恐养老了、嫁迟了。只是在认清资本的价值时,才会幡然醒悟自己的冲动与鲁莽,即便遇见白马王子时,也只能轻叹“恨不相逢未嫁时”。
资本杠杆力,其支点是企业的成长性。有成长潜力的创业项目,在成长性未能完全显现之前,很容易遭遇严重的价值贬低。卖儿卖女,若是保全企业,还是情有可原。倘若是是为了图一时富贵,那就中了资本杠杆的魔咒。叶敦明认为,资本的风险性,注定是追求高溢价的创业项目,特别在意自己的强势话语权。而创业项目,只有在获得公众认可时,才具备与资本对等谈判的资格。此时,资本杠杆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富贵,唯有市场生,莫向资本求。
幻想二:蓝海项目,有较长的成长空档期。
红海,蓝海,是定义竞争烈度的形象用词。红海与蓝海,不是决然分开的空间,而是相互渗透、互为包容的经营大环境。增速、利润率的高低与长短,是判断蓝海与红海的分界线。一个项目,在蓝海浮现之前,更多时候是无法看清的。热情过渡的创业者,看到的多半是内心的期望,并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运转。而外来投资者,则更多地看到项目的风险。当创业者的蓝海偏爱,遭遇投资者的红海偏见时,就需要以一个合理的方式加以裁定了。
一个好的创业项目,通常是在蓝海出现的潜伏期启动的,等跟进者蜂拥而入时,尚有3-5年的蓝海续航周期,如此,领先者的优势就能转换为市场赢利的成果。可是,很多创业项目的启动门槛高、跟进成本低,一旦跟进者云集,蓝海迅速成为恶性竞争的红海,先期投入者还没来得及赢利,就迅疾陷入红海厮杀中。创业者容易高估蓝海周期与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延误了来之不易的蓝海期。此种情境下,速度为先,恐怕是创业者必须恪守的经营要择。先来先得,等到蓝海变红海时,另谋发展才是上策。
幻想三:好的团队,就会让项目加速度成长。
有了好项目,又处在蓝海期,只要有一只能征善战的团队,一切就都妥了吗?叶敦明发现,团队这个词的提及率越来越高。很多事情,反向去判断的正确率也许会更高。越缺的东西,呼喊的就越频繁,团队也难逃此“定律”。年轻人,在硕大的经济压迫下,很难有心思去考虑长周期的事情,他们能理解老板的创业激情,也认同创业项目的前景,可是这又与自己何干呢?房贷、车贷要还,那些诱人的物品也天天在召唤自己,等着一切办妥了之后,再容我与创业项目同存亡吧。
要想同时用好团队成员的心与力,天下最难的事情之一。老板定好项目,配好资源,剩下的就由团队去拼杀,这样的理想化经营恐难实现。要想让项目加速成长,老板的身先士卒是第一位,流程组织、企业文化、绩效薪酬,只是伴生的副产品,而不是项目加速成长的源动力。老板(也可以是一个实体部门的领导人)的速度与耐力,决定了项目成长的速度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