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人物形象手抄报

2016-12-07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作者设计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你记得哪几个呢?你知道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手抄报要怎么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里鲜活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公元181~234),本来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又与荆州牧刘表及其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有大志,襟怀高迈,不愿托庇于权门,于是带着弟弟诸葛均,毅然隐居于隆中,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新野、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病卒,次子刘琮继位,不战而降,刘备败走江夏。在此危难之际,诸葛亮主动要求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起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使刘备趁势夺得荆州江南四郡,不久又“借”得孙权占据的南郡。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丢失荆州,使刘蜀集团的地盘减少了将近一半;章武二年(222),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次年托孤于诸葛亮,在羞愤与悔恨中病逝。在此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以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独力承担起维系蜀汉国运的历史使命。他高瞻远瞩,勤政务实,励精图治,清正廉明,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坚持“和”、“抚”方针和“攻心为上”的原则,迅速平定南中地区,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他不畏艰险,屡次北伐,始终对强大的曹魏保持了进攻的态势;他善于治军,赏罚严明,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令人称奇的“木牛流马”和“八阵图”;他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西晋杰出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篇末高度评价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尊崇,甚至还得到敌方的敬重。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集中体现于《隆中对》;二是忠贞,集中体现于《出师表》。总之,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名垂千古。

鲜活的人物形象手抄报图一

鲜活的人物形象手抄报图二

鲜活的人物形象手抄报图三

西游记里鲜活的人物形象

1、唐僧:《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在大多数场合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他表面的“胆小怕事、听信谗言、人妖不分、缺少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阳刚之气” 等缺点早已为世人所批判。对此,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则是来自胡光舟先生《吴承恩和西游记》中的一段话:“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教训)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禅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

淮茗在《被误解的唐僧》一文中认为,对唐僧持批判观点的人都是站在俗世的立场上来看唐僧,并指出:“唐僧的人格也许有一些缺陷,但应当承认,这来自他虔诚的信仰,其取经立场是无可动摇的”。潘全寿对此表示了赞同,他觉得唐僧“是个诚心取经、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酒食美色的高僧”“是取经队伍当之无愧的楷模”。竺洪波在《论唐僧的精神》一文中也认为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统帅,在《西游记》中是真正的、唯一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形象,“佛教之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劝世救主思想,以及为完成取经使命而义无反顾的、不畏生死的牺牲精神是唐僧这一艺术形象最主要、不可或缺的性格特征”。可见,唐僧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目标的坚定就是取经成功的重要保证。

2、孙悟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作者塑造的最成功,也是备受万千观众赞扬和喜爱的人物形象。说“他(孙悟空)是中国文学永不安宁的精灵”一点也不夸张。他酷爱自由、任性而为,是一个“具有非凡爆发力的反抗者”。崔小敬在《<西游记>:秩序与自由的悖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孙悟空的出生即是对人伦秩序的突破,对于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天宫来说,孙悟空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秩序化生活的异类’”。同时“孙悟空也是一个靠自己的基本品质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是一块打不死、烧不化的顽石”。潘全寿在其《精当,增减一人废全篇——<西游记>取经人物设置的艺术》一文中指出:“孙悟空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理想主义的英雄化身”。

3、猪八戒:如果说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安宁的精灵,那么猪八戒则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退色的笑星。刘耿大认为“猪八戒的幽默,具有喜剧性特征,是典型的‘开心果’”龙国庆在《丑中孕美,借幻传真——猪八戒形象新探》一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猪八戒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神’和‘开心果’”。的确,八戒的幽默早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不过就像曾中辉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猪八戒是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物。如爱耍小心眼,自尊自慰,经常在师傅面前搬弄是非,让自己的对手吃尽苦头;善于投机取巧,面对强者退缩,面对弱者逞能;贪吃贪睡,好色好财,动不动就嚷散伙打退堂鼓”。

潘全寿对此说道:“猪八戒仍是一个“功大于过,功劳苦劳都不小的重要人物”他那勤劳勇敢的的优秀品质随着小说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照人的光彩,而他身上存在着的那些庸俗的惰性及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在与妖魔鬼怪及恶劣环境的搏斗中经受锻炼而逐渐克服掉了,正如龙国庆说的那样,八戒是在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典型,是一个随时代浮沉的人物形象。

4、沙僧:沙僧在部分“西游”评论者眼中是个不被重视的人物,诸多读者也视他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实人。“他是中国古代理想君子的典范”,作为艺术形象,他确实比孙悟空和猪八戒逊色,但是作为取经队伍的成员,他却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实干家。张勇认为沙僧是个“恪守佛教教义教规,禁绝七情六欲,诚实守信、秉正而行、坚持原则、恩怨分明,安分守己的和尚。”张锦池认为沙僧是个“唯法是求”、“唯师是尊”、“唯和是贵”、“唯正是尚”的“苦行僧”。曹炳建则将沙僧的形象特征概括为五点:“一、自觉的赎罪意识;二、驯服服从,明哲保身;三、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四、秉性善良;五、世故但不圆滑”。

总的来说,唐僧师徒四人在性格上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仔细分析,还可发现师徒四人的优缺点正好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这对取经团队的构建和取经大业的完成来说都大有裨益。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手抄报,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