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政策的论文

2017-02-27

尽快帮助我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党在农村的富民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政策的论文范文一: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及脱贫政策思考

摘 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步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鉴于此,笔者对境内少数民族聚居的洒志乡进行了调研,期望能由点及面为制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贫困现状 脱贫政策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58-01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笔者对境内洒志彝族布依族苗族乡进行了实地走访,对其实际贫困状况进行了调研,希望能对制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

关于贫困、贫困人口的界定,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有很多代表性的观点,笔者较倾向于这样的界定:

贫困有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之分,相对贫困是在把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拥有较高收入的参照组相比较后产生的贫困。它有一定的主观性,依赖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而存在。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这种最低指标是指“勉强维持生存的标准,而不是生活的标准”。通过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从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贫困问题是可以消除的。对于这一指标的确定,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及时作出调整。在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了中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的决定。

笔者所到的洒志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到2011年年末,按照上述新的贫困标准,全乡尚有贫困人口2572户共计653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9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该乡是一个纯农业乡。经过2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扶贫开发,洒志乡的各项发展指标明显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状况大为缓解。基本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

1.贫困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一是如前所述,该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0.97%,可见其贫困人口数量还是比较多,贫困面仍较大。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脱贫解困人口相当脆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或子女上非义务教育学校等,就容易出现返贫。三是多为全方位的贫困。除经济收入低下外,精神也比较贫困。访谈中,他们虽对生活现状不满,但大都听天由命,

2.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少数民族乡镇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因素不断增加,农民脱贫致富难。这不仅有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也有市场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冲击的原因。伴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增加了农民的支出,抵消了政策实惠,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影响。大部分养殖户初期投入的资金除政府扶持的用于购置种苗部分外其余多是东拼西凑,一旦经历了一次大的价格波动或瘟疫,直接可导致其因还债而再度返贫,且再动员其涉足种养殖业就变得难上加难。脱贫致富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目前未脱贫人口大多数或病或残、或智力低下、或年老体弱,能力性贫困突出。由于自身贫穷,一些到户的扶贫措施或无启动资金、或无劳动力等让他们很难享受到,从而导致脱贫难度大,返贫机率增加。从走访调查中得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更少,参加工伤保险的更是微乎其微。使得因劳动、工伤事故等造成的返贫情形比较突出。

二、少数民族乡贫困人口脱贫难的原因分析

1.交通建设滞后,行路难

一些道路由于级别低,养护管理跟不上,导致抗灾能力弱,很多道路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袭,遇到暴雨或山体滑坡极易造成交通中断,人员及货物难以进出。交通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短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能力十分有限,导致部分乡村公路建设推延,无法及时实施,或降低质量标准,埋下安全隐患。笔者在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洒志乡的通村水泥路仅有2009年修通的金家坪至平桥村和2011年修通的大树脚至簸箕田。资金短缺还反映在已建成乡村公路的保养、维护上,由于特区财力弱小,导致目前大部分农村公路处于无养护状态,缩短了使用寿命。

2.产业扶贫薄弱、滞后,发展难

扶贫脱贫,无论是一家一户扶持,还是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无论是移民搬迁,还是劳动力培训转移,基础设施只是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壮大产业才是要害、关键。只有真正切实解决生产、产业问题,脱贫致富才有保障。虽然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洒志乡也十分注重生产、产业问题,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希望以此带动千家万户,但生产、产业问题并非一蹴而就。以致目前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较为分散,龙头企业仅有洒志乡畜牧养殖示范基地(贵州凉都鑫农牧业有限公司)一家,但带动能力不强。原洒志茶叶协会即现在的利农合作社也已名存实亡,机构存在,但事实上仅相当于一个生产销售茶叶的个体户。总之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方面效果甚微。

3.接受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改变观念难

经分析表明,少数民族乡的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个人技能、素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走访中了解到,有极少数村民,还不能流利地讲汉话,与外界语言交流困难,脱贫发展谈何容易。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大多无一技之长,收入低下。因此,应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当作第一位的任务。为此,必须下大力抓好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 三、因地制宜脱贫政策思考

首先,要依托国家政策,从根本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到目前为止,农村扶贫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大的变化。在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搞好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各项措施之间的种种不衔接和梗阻现象,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将现行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经常提但又迟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就是一个资金问题。所以,只有国家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交通、饮水等事关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设施这一根本问题,创造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为脱贫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少数民族乡的贫困问题中,“产业发展难”首当其冲。应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让农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消除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再就是通过追求共同的利益真正把农民动员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分工协作,提高市场抗击风险的能力,联合做大做强。

最后,扶贫应与治愚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素质,使其具备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能力。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通过派遣和邀请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现场指导生产、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水平,转变生产观念。增强自我争先发展的紧迫感,开拓进取、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是治理人居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要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的目标大力建设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村寨绿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为切入点在少数民族各自然村寨开展文明村寨建设,引导村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发展。

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念落后,长久以来形成多生多养的情况。所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扭转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搞好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贫并最终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贵州社会发展报告》王兴骥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1

关于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政策的论文范文二:积极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启动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顺利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很多贫困山区的脱贫工作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经济》记者就此采访了洛钼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段玉贤。

段玉贤指出,虽然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现阶段我国扶贫的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多数脱贫群众也只是处在生活上的温饱状态和生产条件上的简单再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差等因素的掣肘,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尽管扶贫开发已使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明显改变,但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变化,贫困人口一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和社会服务水平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反差较大,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做出积极的努力。段玉贤对此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国家扶贫开发要统筹规划,分类扶助。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在老少边穷四类地区。山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简陋,生产开发投入高、难度大,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弱。因此,应把贫困山区扶贫开发作为重点和难点予以重视。

二是加大资金、政策支扶力度。根据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地方基本情况,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生产生存条件,帮助贫困群众上项目。同时,减少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上交数量,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三是重视产业扶持,变输血为造血。根据新办企业在贫困乡镇注册、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等情况,给予金融、税收等优惠和扶持,通过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推进扶贫开发的规范化建设。切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政府机关、大型企业根据各自工作和业务特点对口帮扶,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实行定性定量考核,明确短期、长期帮扶任务,制订考核办法,把帮扶成效作为考核重点,激励帮扶单位把工作做得更扎实。

五是建立贫困地区紧急状况救助基金,专项用于抗灾、救灾、安置等因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应对贫困山区紧急和特殊状况,解决因一地、一家之力而无法摆脱的一夜返贫的困境。

六是重视贫困地区文化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整体水平的协调、和谐发展。

段玉贤希望由此能够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政策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扶贫政策的论文

2.精准扶贫政策论文

3.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论文

4.形势政策论文:实现共同富裕,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5.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论文

6.贫困地区乡村关系失范问题及解决思路

7.绿色小额信贷助推我国农民环境权实现的探析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