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的新闻报道,有关健康题材的新闻报道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实时报道,下面是关于一些健康新闻报道,其中一些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整编整理了相关新闻报道,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健康的新闻报道篇一:儿童用药何时不再“靠手掰”
9月13日,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在京举行,医、学、研、产等各方代表共同研究探讨儿童安全用药问题的破局之道。会议由国家卫计委宣教中心主办、葵花药业“小葵花”儿童药协办。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会上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而我国儿童专属药品却不足2%,儿科医生缺口20万。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
专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只有60多种
1/2片、1/4片、1/8片,从新生儿再到幼婴儿,北京儿童医院的药师经常面临着把片剂碾成粉再分剂量的问题。最头疼的还是儿童家长。一位家长说:“小片直径不到1厘米,怎么平均分成4份?分偏了怎么办?”
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王晓玲做过一项调查:在全国15家大型儿科医院的儿科目录当中共有1098种药,儿童专用药品只有45种,占到4%;有儿童用法用量说明书的品种占43%,至少5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法用量说明。
“适合儿童的剂型、糖浆剂等品种非常有限。”王晓玲说,这15家儿童医院的儿科目录中,剂型排在最前面的是注射剂、片剂,口服溶液剂只有21种。
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儿童患病数量占患病人数的19.3%,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多种,仅占总数的1.7%。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不配备专用量器;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生产部门的企业也仅30家。
王晓玲说,和成人相比,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白皮书显示,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从2012年的53.0%上升到2014年的73.0%。从中毒年龄来看,0—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4岁儿童占比最大,为64.0%。
部分家长安全用药意识匮乏
孩子病一时半会不好,着急的家长最常用的办法是加量,一片不够吃两片,一种药不行再加几种。为了让小孩子吃下药,将药掺和在牛奶、糖水、饮料、粥汤里服用;没有医生指导,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
儿童用药安全的另一个误区是担心药品副作用。害怕是药三分毒,一旦症状减轻,不少家长就会停药。
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步泳介绍,通过对3576位0—14岁儿童的家长调查,84.9%存在儿童用药隐患,72.5%的家长擅自停药。
儿童不是小大人,更不是缩小的成人。专家表示,由于儿童各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肝脏和肾脏对药物的消化和排泄能力较弱,擅自让儿童联合用药,会加重其肝脏和肾脏功能负担,甚至导致肝肾中毒。
王晓玲说,有些药是不可替代的。她希望今后儿童药品短缺的状况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让医生不再为没有“武器”而担忧,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量身定制儿童药,让孩子治病有药可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副司长张锋表示,将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完善儿童用药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儿童用药的保障条例。进一步协调畅通申报审评的专门通道,加大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审批的力度。
葵花药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关彦斌希望联合政府、医疗、科研等力量,立足传统中医药以及中药现代化,破局儿童药困境,承担起儿童安全用药的行业责任。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宏文表示,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需要动员全社会各系统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携手开展大众性儿童科学用药知识的传播和教育。
关于健康的新闻报道篇二: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隐患
“茵栀黄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修改”一事近来引发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的关注。昨天,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发布2016年我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目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占比不足2%,每年有3万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每年约3万儿童
因用药不合理致聋
白皮书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0余个城市进行调研后统计,去年,0至14岁儿童患者中,接受药物治疗的疾病依次是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肠胃炎等。
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分别是成人的2倍和4倍。接诊的中毒儿童中,因药物中毒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致聋。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比高达32%。
“小儿慎用”
增用药风险
专家指出,儿童专用药品不足导致了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达2.2亿,但在我国3500多种常用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药品种只有60种,仅占1.7%。
大量儿童用药被成人药代替。类似于“小儿慎用或酌减”、“谨遵医嘱”等模糊性的描述广泛存在于药品说明书中,加大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科疾病也不是成人疾病的缩小版,用药靠掰、剂量靠猜是不行的。”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儿童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以及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反应明显不同于成人,这样用药存在一定风险。
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药的仅十余家,儿童药生产小批量、多批次;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新药研发周期较长;销售存在季节性强、利润低等特点,药企积极性不高。
超四成家长
凭经验给孩子用药
目前,我国缺乏服务于儿童的医生和药师,家长给药行为不当也会给儿童带来安全风险。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家长存在儿童给药安全隐患。其中,有72.5%的家长擅自给孩子停药;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34.7%的家长让孩子同时服用多种药;27.4%的家长自行调整用药剂量;19.8%的家长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粥、汤中。
专家提醒,如服用的药物是对症治疗,如止咳、退烧、平喘,儿童症状消失后可以停药。如果是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抗病毒,特别是服用抗生素时,则应遵医嘱按疗程服用,因为症状消失只是致病菌失去战斗力,并未被消灭,此时停药致病菌可能会复活导致疾病无法根治。
牛奶、果汁等会影响药物吸收和治疗效果,儿童最好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想当然的联合用药将加重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负担,严重时会导致肝肾中毒。
婴幼儿用药
能口服不注射
不少新生儿因为出现黄疸,都使用过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去黄疸。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此前发布一则修改茵栀黄注射液药品说明书的通知,明确新生儿和婴幼儿禁用茵栀黄注射液,儿童不建议使用。这引起家长担心。
据记者了解,修改说明书的是茵栀黄注射液,并未涉及茵栀黄其他剂型。
专家表示,注射液是直接入血吸收的,如果发生不良反应,进展会很快。正因为此,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上早已不使用。
专家表示,新生儿、婴幼儿用药一定要慎重,能不用就不用,能口服不注射,能用一种的不用多种。
去黄疸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新生儿多排泄,使体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茵栀黄”就起到促进排泄的作用。儿科专家表示,茵栀黄口服液经过儿童肠胃的消化、过滤、排泄及肝脏解毒等过程,进入血液中的药物成分是相对安全的。
关于健康的新闻报道篇三:谷歌与药企联手 创立糖尿病企业
法国知名制药商赛诺菲12日表示,将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美国生命科学公司Verily联手,投资约5亿美元,建立一家集设备与服务于一身的糖尿病合资企业。
两家公司发表共同声明称,初定名为Onduo的新合资公司将很好地运用Verily在微型电子、分析和消费者软件开发的经验,及赛诺菲的临床专门知识和将创新疗法带给糖尿病患的经验。Onduo最初将侧重于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尤其是研发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有益日常健康的决定的解决方案,这包括从改善药物管理到改善习惯和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该笔交易反映出医药和高科技行业日益紧密的联系。全球有将近4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超过90%的人患的是2型糖尿病。如果不进行适当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年还会大幅增加。
近期有关医药方面的合作事例层出不穷。就在此次交易前仅一个月,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和Verily联手成立一家新公司,将从人体内的电子信号入手抗击疾病,开辟了称为生物电子学的药物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