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素质政治论文
国民素质的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民素质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国民素质政治论文篇一
国民素质的结构
摘要:笔者在之前所研究的国民素质的内涵的基础之上,按照国民素质理论的研究逻辑,对国民素质的结构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将国民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社会素质又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技素质,职业素质,审美素质八个方面。通过对国民素质结构的划分,构建了组成国民素质结构的完整景图。
关键词:国民素质结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国民素质内涵的不同阐释,结合自身的理解,尝试总结出了国民素质的内涵,即所谓国民素质,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人,在继承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本国传统文化和同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观念的影响下,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身体、心理、社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质量以及对素质观念内化后从而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了解了国民素质的基本内涵,有利于对国民素质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了国民素质的结构上,以期拓宽对国民素质理论的思维广度。
对于国民素质的结构划分,国内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素质结构是指国民素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国民素质内在要素的表现形式,是作为完整的特质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把国民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和动态性角色性质。”[1]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素质包括国民的综合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种素质分别由三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三角形结构。综合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物质载体,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适应和改造社会技能的核心,是国民的深层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国民素质的灵魂,是国民的高层次素质。三者在实践过程中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国民素质。”[2]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人素质的构成大致由五个层面上的五类特质素质丛构成的,即由健康、智力、心理(人格)、道德、角色五层面上诸特质构成的健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角色素质。构成健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角色素质的诸特质均由一些指标构成,又相互联系。”[3]第四种观点认为,“素质,按形成阶段分,可以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按类别分,则可以分为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职业、健康和审美等八种素质,每种素质又可以分为若干项。”[4]第五种观点是“三类八种”说,即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
纵观以上几种观点,皆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来对国民素质进行划分。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意识,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通过长期的社会发展,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即对人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仅从单一的层面来考虑,而应该尽可能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认为:“无论是对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是对人类个体发展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分出三个主要的层次:生物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5]这种分类依据主要是根据人的特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的逻辑顺序来划分。这种划分依据得到了其他各领域的认可和佐证,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育学领域,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指出:“科学对于人类行为的调节,其价值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人们应该了解人生――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科学。”[6]在哲学领域,赫尔茨“确定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揭示了所要研究的互相作用的诸因素的综合性。”[7]在医学领域,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199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以上各个领域对人的素质的分类为国民素质的结构划分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笔者认为,国民素质的结构应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社会素质又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技素质,职业素质,审美素质。
一、身体素质
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从出生开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必须想方设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和生理需求,那么与人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活动就成为一切生活的前提。因此,由于人类的自然需要,人的身体素质问题就成为了人的最基本问题,就成了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最基础的层次。“所谓身体素质,又称体质,是指国民在优生的基础上,身体发育良好,肌体健康,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保证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简言之,身体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和相对稳定的特性。”[8]按照这种理解,身体素质应该包括先天遗传性素质和后天发展性素质两种。先天遗传性素质包括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和内分泌等九类器官整合而成的人体生理组织结构状况以及相关的生理功能状况。后天发展性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健康指标、体力(反应速度、灵敏度、爆发力、耐久性等等)、精力和生存能力等因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素质首先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就先天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言,国家应该提倡优生优育,普及科学的生育知识,以增强新生婴儿的个体身体素质。但是,出生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营养条件、体育锻炼、医疗卫生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的身体素质。对于一国的国民来说,该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政局的问题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更为显著。比如,旧中国的中国民众饱经战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条件落后,温饱问题尚未能解决,何谈身体素质的提高。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仅从寿命长短这一标准,与旧中国时相比,延长了一倍之余。同时,健康的体魄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充足的精力,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健康第一”为原则,增强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体魄,鼓励全民健身,增强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可以说,身体素质是其它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国民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可以在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其它的素质。 二、心理素质
按照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定义,心理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理想、气质性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合理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是人们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智力能力因素:这种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中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核心作用。能力因素主要是创造力,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的作用,体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素质。不论是智力能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进行提升。同时对于出现偏差的心理素质,还要进行有效的矫正,防止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一个人在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如果心理素质不正常不健康,同样无法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心理素质之所以在国民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国民的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和遗传为基础,以身体素质为前提,受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发生、发展起来,并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并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特质,是先天和后天综合作用的结果,被称作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心理素质作为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的“中介”,将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情况以及从外界所获取的知识内化之后的程度反映出来。在整体国民素质中起着中介、调整、调节作用。
三、社会素质
社会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群的普遍的修养程度、进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总和,反映这个社会的发育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劳技素质,职业素质,审美素质八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
(二)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符合实际的结果,并能使这种结果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它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发展对国民思想素质的要求来说,主要有求是意识、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民族和爱国意识、世界意识、教育面向世界和未来意识等七个方面的素质元。”[8]
(三)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国民在调整自己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行为。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8]
(四)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五)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指的是人们在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六)劳技素质。劳技素质即劳动技能的素质。其本质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要求国民要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即成为财富形成的源泉,从而创造价值。
(七)职业素质。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职业素质是国民作为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八)审美素质。“审美是一种感情活动,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审美素质,就是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9]审美素质要求对于美要有感受力和鉴赏力、要有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社会素质相较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属于比较深层次和高层次的素质。因为它能更好的反映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反映国民所在社会的发育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它在整体国民素质中起着统领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层次的划分而来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国民素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构成了国民素质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单培勇.对国民素质结构与分类的在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4).
[2]冯石岗,贾建梅.论国民素质的角锥结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3]沙莲香等.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60.
[4]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5]洛莫夫.人学的系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6]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赫尔茨等、于汛译.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J].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03).
[8]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9]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关于国民素质政治论文篇二
简谈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摘 要 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并持续增长, 且存在国民素质较低等一系列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途径去解决,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则是无限的。
关键词 国民素质 中国社会发展 障碍 途径
国民素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国民素质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最终归宿,社会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民的素质。所以,研究此问题对于解决人口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使国民素质能够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和培训能把人培养成为有较高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得人,可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新的世纪里,必须树立教育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教育是生产力的观点,树立适应当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如开放的教育观,多样的教育观,终身的教育观,创新的教育观等等,突破传统的教育发展思维框架。第二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我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存在着大规模的教育要求,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人均教育经费更少,社会教育的巨大需求与社会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国家要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支出比重,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教育投入,拓宽教育投资渠道,更多的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三要革新教育模式,推行以注重个体国民的全面性素质提高和以培养独立人格与个性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上;第四要大力推进教育的产业化,我们应该从办学目标,办学主体到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向教育产业化转化的进程;第五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再教育再深造意识,建立和提倡以能力为本的价值体系,在社会中形成提高自我能力的氛围,促进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使学习从先前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功利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思和生活需要,实现知识教育的中深化和全过程化。
二、加强国民素质内化与外化的中介载体建设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生成基础
政府和社会要选择和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特点和历史性大实践背景的国民素质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战略,大力构建好国民素质内化和外化的中介载体,具体而言:第一要改革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为个体国民能力的发挥与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与宽松的环境,从而通过提高个体国民的素质来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第二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国民素质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通过文化可以使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的文明成果迅速地内化为人的素质。
三、提高个人收入为国民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提供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与他们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可以明显改善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所以人们也认为教育和培训是未来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教育和培训是以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投入,只有国民的个人收入提高了,解决了衣食住用行等一系列生活必需的问题后,人们才有也才会把手头的钱用于个人的深造与学习,所以提高个人收入是人们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条件。政府要切实落实现阶段的分配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建立与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生理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平均寿命的提高,也就同时意味着劳动者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更充沛的精力体力去从事生产劳动与学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生理基础,从而更好的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所以,无论是对个人,家庭或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逐步增加卫生保健经费,加强资金管理;第二建立健全劳动者健康保险制度;第三大力开展预防性保健和社会卫生服务工作,普及医疗保健基本知识。
五、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流动人口素质的提高
劳动力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影响往往带有双重性质,我们主要阐述劳动力对流出地影响的积极方面。劳动力过剩地区劳动力流出可以减轻流出地的就业压力,减少流出地用于劳动者工资的支出的资金,有利于经济平衡;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为了寻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报酬,劳动力会自觉的进行深造和接受技术培训,从而使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提高劳动技能,开阔视野,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创新;同时加强老少边穷和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流动和输出,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使这些地区的居民的社会关系在地域空间上更加宽广,流动和交流空间加大,距离延长,这有助于解决农村人口通婚半径小,近亲繁衍问题,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六、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人均各项资源占有量都较低,只有我们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为新生的人口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才能使新出生的人口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新生人口的素质。政府要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与普及工作,转变国民传统的生育观念,使计划生育观念深入人心,为每个公民所自觉地接受。
提高国民素质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促进中国社会更快更好与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而素质则是条件,国民素质也就成为关系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我国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道路上障碍重重,但只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困难就一定能克服,问题就一定能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庆范,何建华.关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思考学术交流[J].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