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字的组词有哪些
裳字组词:
红裳 甲裳 嫁衣裳 褧裳 客裳 霓裳素 青裳 云裳 帐裳 云裳羽衣 公裳
英文解释
1.裳 [cháng]2.裳 [shang]
裳 [cháng]
<名>
1.(古代指裙子) skirt (worn in ancient China)
裳 [shang]
1.(构词成分)见 “衣裳” [yī shang]
文义解释
● 裳 字从尚从衣,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开”。“尚”与“衣”联合起来表示“展开的(下)衣”、“衣摆”。本义:(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男女穿着的下衣。
说明:
1.裳即是裙。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这类似于苏格兰男子的传统服装——苏格兰裙。《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说明这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黄帝时代在2337 BC-2307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这说明,中国人自2300 BC开始穿“衣裳”。在黄帝以前,即在三皇时代(2607 BC-2338 BC),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鲁西豫东地区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到了五帝时代(2337 BC-2110 BC)改穿布料衣服。服饰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标志,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清朝之前华夏族的服饰基本特征未曾改变,即现在统称的汉服。皮服的式样和制作方法由三皇时代活动在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诸侯辰放氏提供的。辰放氏是来自环渤海地区的东北移民。伏羲时代(2400 BC-2370 BC)制定的婚嫁礼仪还规定男女结婚以双兽皮为礼。但伏羲时代的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感受到了人口压力和动物资源减少的困扰。神农时代(2370 BC-2338 BC),鲁西豫东地区的人民终于抛弃了渔猎生活方式,改肉食为谷食。衣料也相应地从动物皮张改为丝麻布料。到黄帝时代,最后确定丝麻制的上衣下衣裳为男女标准常服。
2.裳或作“常”,字从尚从巾,尚亦声。“尚”与“巾”联合起来表示“敞开的布巾”,即“裙”。
cháng ㄔㄤˊ
◎ 〔裳裳〕鲜明美盛的样子。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诗经·小雅》
◎ 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不是裤子,是裙的一种,不同于现在的裙子。)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 裳
shang ·ㄕㄤ
◎〔衣~〕衣服。
考证字源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帬(裙)”下云“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笺:“裳,昼日衣也。”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怎样联接群幅呢?《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
“常”与“裳”做下裙讲时为异体字,可互通用。但从造字法来看,裳应是形声字,从衣尚声。
裳或曰帬,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按帬,《说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段玉裁注说文据此,谓“然则绕领者,围绕于领,今男子妇人之披肩,其遗意”。以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误。上衣下裳之玄端为朝服,君臣皆着之,已见于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平民之着裳,当系实情,《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三《王礼考·君臣冠冕服章》引《传授经》云:“老子去周,左慈在魏,并葛巾单裙(同帬),不着褐,则是直着短衫,而以裙束其上……晋王献之,书羊欣练裙,朱公叔绝交论,谓西华之子,冬月葛衣练裙,盖古人不徒衣裤,必以裙袭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且不独平时着之,战时亦然。《国语》记邲之战,屈荡逐赵旃,得其甲裳,可为例证。此风明清尤甚,清查继佐《罪唯录》志卷四《冠服志》谓:“(明宪宗)成化中,马尾裙盛行。此制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亦渐习为之,阁臣万安,冬夏不脱。宗伯周洪谟,重服二件……”至于妇女,仅护下体,更非着裙不可,唐诗多咏石榴裙,今人所谓“拜倒石榴裙下”,恐由此而来。明清且定今为妇女礼服遂有所谓蛱蝶裙、九霞裙、柳丝裙、百褶裙等,五花八门,多不胜举。(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