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陷的原因
地陷,是地面沉降的一种,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那么,地陷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地陷的原因吧!
地陷的原因
“地陷”按形成的类型分成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自然塌陷是地表岩、土体受地下岩溶发育的影响向下陷落而成;人为塌陷是由地下水超采、不合理开矿及工程建设等人为作用导致的。而城市地陷,虽然有地质、气候等原因,但更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往往是人为地陷。可以说,城市地面塌陷,是天灾,更是人祸。
总结城市地面塌陷,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频繁发生的地面塌陷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地陷的原因1、地下排水管网老化腐蚀
如果将一座城市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地下给排水管线相当于城市的“血脉”,在接二连三发生的地面塌陷事故中,锈迹斑斑的给排水管线无疑是罪魁祸首之一,往往是先有给排水管线的腐蚀泄漏,后来才有路面坍塌事故的发生,是“病在肌肤,祸在血脉”。由于地下管线的老化腐蚀,泄漏的水流冲走了周围的土壤,致使路面下土层疏松,形成地下空洞,以致光鲜亮丽的城市马路下暗藏着一个个“雷区”。
哈尔滨市今年8月接连发生了多起路面塌陷事故,其中12日发生于南岗区工程师街以及14日发生于南岗区邮政街的两起路面塌陷事故便是由于地下排水管线因为超期服役发生泄漏造成的,它们均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六十年代;8月12日发生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西北角一处人行道的路面塌陷也与排水管道老化有关;5月27日凌晨发生于西安朱宏路北二环的路面塌陷则是因自来水管老化爆裂导致,5月13日乌鲁木齐市延安路的路面塌陷则是因为供水主管道发生爆裂……可以说,老化导致的水管爆裂泄漏已经成为地面塌陷的一大原因,令人防不胜防。
地下管线老化现象往往发生在城市的旧城区。一方面,管线铺设历史久,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早期使用的管材材质强度低,抗腐蚀能力弱,潜在危险极大。此外,旧城区往往人口密度大,地下管线所承受压力巨大,再加上很多旧城区疏于管理,地面污染严重,地下管线所处环境恶劣,于是问题更加严重。
一直以来,国内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地上建设日新月异,可地下管网的建设更新却一直跟不上趟,管线陈旧老化问题也一直得不到有效处理,于是在城市地上风光无限的同时,地下却已是千疮百孔。
以北京为例,全市城区八区总长5100公里的排水管道,其中近四分之一,也就是有1200公里的排水管道是1977年前建成的,其中甚至还包括了解放前的旧砖沟和解放后改造的合流制排水沟。如果按管线技术等级划分,属三级、四级的低等级管网设施占到全部管网的27%。另据报道,乌鲁木齐长达1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线,其中30%的管网属于老化或超负荷运行,其中包含了始建于1959年的部分管线。
除老化问题外,管网建设长度也远远不够。“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及再生利用主要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实际新增污水配套管网仅7万公里,不到计划16万公里的一半。这使得原管道负荷量加大,折旧及损毁情况加剧。
地陷的原因2、反复开挖的“拉链马路”
城市地面塌陷是“水”“土”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水管老化导致的水流泄漏外,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造成土壤不够稳定,这也是城市地面塌陷隐患的另一常见原因。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城市里挖挖填填的“拉链马路”。
“拉链马路”是指道路挖了填、填了挖的现象。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自为政,是导致“拉链马路”现象不断的重要原因。“拉链马路”在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造成了资源巨大浪费的同时,更是埋藏着影响城市安全的巨大危机。在城市道路被反复挖开填埋的过程中,泥土回填如果达不到标准,一旦天降大雨,路面遭雨水的浸泡后,便容易形成空洞,地面塌陷不可避免。
佛山市顺德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所的曹兵认为,在“拉链马路”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城市统筹规划管理中的更多深层次问题: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拉链马路”现象的长期存在,一方面反映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地下管线管理职责的划分不明,导致监管不力,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暴露了地下管线产权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机构的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城市道路反复开挖。
其次是规划设计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管线建设有序进行的前提,依据规划确定的走向、平面位置、埋深等进行建设是避免“拉链马路”、减少管线破坏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普遍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现象,“工程完工,资料全扔”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地下管线规划设计不科学。
再次是建设监管的问题。目前对于地下管线建设项目的管理,只是在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前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道路开挖审批许可和建设开工审批许可,而在建设中却并没有对地下管线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至于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规划审批设计路径和方案实施,并没有实际有效的监督,施工单位随意改变批准方案进行施工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造成后期“拉链马路”现象不断。
地陷的原因3、排水系统难敌暴雨冲击
曾有人问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回答:“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诚如龙应台所言,一个城市管理的混乱与落后,交通和排水系统的运行首当其冲,而一场大雨也足以让它原形毕露。对于近段时间以来各大城市频繁发生的地面塌陷事故,很多人便将矛头指向了近期接连不断的暴雨天气。
以北京为例,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今年7月的平均降水量为近14年来同期降水最多的一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更是遭遇有气象记录61年来最大降雨。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日前也通报,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致使城区道路出现近百处路面塌陷等突发事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出近三分之二。
总结起来,大雨至少从两个方面诱发了多起地面塌陷事故:一是突如其来的大雨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造成了极大的管压,使很多本来就超期服役的老化管道不堪承受,成为压塌这些管道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泄漏的水流造成了周围土壤的疏松和地下空洞的形成,最终诱发地面塌陷;二是由于排水系统的落后导致雨水排不出去,长期淤积在道路上,就会出现雨水下渗,造成路面下方的土质疏松乃至空洞。
除了诱发地面塌陷以外,这个夏天的几场大雨也让城市排水系统的弊端暴露无遗。根据中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标准要求,我国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年至3年,重要地区为3年至5年。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标准为1年至3年一遇,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水标准为3年至5年一遇。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多以10年为标准来设计,纽约是“10年至15年一遇”,东京是“5年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