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随笔
在生命体验中悟 情 ,在拓展延伸中悟 用 ,从而达到人文感悟、心灵感悟、情感感悟、生命感悟的理想境界。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感悟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感悟随笔(一):
曾经,在同学的微博里,见到这样的话:“羡慕那些文采好的人。”而我呢?在内心深处,却是这样的感叹着:“羡慕那些口才好的人”。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你这样那样的好处,他也必然保留了这样那样。因而,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缺憾等待着去改进,去完善。
然而文采犹可以去看书,去借鉴,去深思,去领悟。而口才呢?却又是如何去发挥提高?
喜怒于色,言行于表。越来越发现这会让自己永远的不够成熟。虽然我并不自认为是天生的乐观开朗,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用虚无的坚强来掩盖内心深处更多的脆弱罢了。殊不知,这竟是更大的错处。
“深信,一直善良下去就会幸福!”这是另一个同学的签名档。虽然我也深信善良的人终究会得到幸福。然而很多时候善良的代价是在考验你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很多年前,曾经疑惑着自己是不是太过于自私了。现在越来越发现,正是自己不能够自私一点,不能够更加专注自己。一路走来,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自己。
生命很短,真的很短。很多时候已经不容许自己停下脚步,恣意荒废。再回首,昔日早已模糊。
曾经,疑惑着自己的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是否会有将来的自己来指点迷津,走出那条迷失的小路。当自己磕磕碰碰,一路从迷失中走了出来,才发现自己早已经错失了太多。这是多么的辛酸与无奈。
现在,也许应该清醒的告诉自己,是时候了,再也没有时间可以允许自己随意逗留,恣意放荡。
人生没有如果,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满载金光闪耀,迷失了自己,是自己太放肆了吗?还是自己不够成熟?再也没有诸多的理由,没有任何毫无意义的借口。
走过一个街头,换过一个十字路口,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耐,去适应那一片新的街景,闪耀自己,点缀那片辽阔的天地。
当星星还在西边闪亮的时候,唤醒了曾经的自己,那个迷失的梦。
深海湛蓝,晴空万里,月之初升,清风习习。
感悟随笔(二):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单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就堪称一本好书,它让我自省自律,让我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
感悟随笔(三):
记得第一次干农活,是十六岁那年,由于受不了村里同龄人的嘲笑,便和他们一起去给别人家割谷子,一天十块钱。由于之前一直上学,很少干过田里的活,所以虽然勇气挺大,可心里还是很没底。
一上场,面对无边无际的谷田,手心里唾口唾沫,紧握镰刀就冲了上去。紧赶慢赶,咬牙坚持,终于在没有被落后多远的情况下,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当时心里极为兴奋,几乎是跑回家,向家里人炫耀自己的战绩。家人多为我高兴,只有母亲抓起我的手说:“现在是不是手很疼?第一次使镰刀,肯定要磨手的!”那个时候,我手掌上全是水泡,钻心地疼。
我是在多年后的一个午后,躺在床上看一本书时,想起这件往事。书中的一篇文章中,一个母亲说了类似的一句话。一个拳击手,历经艰难终于赢得冠军时,别人都纷纷打电话表示祝贺,只有他母亲在电话里心疼地问:“孩子,你现在是不是手很疼?”
也许,只有最疼爱你的人,才不会去注意你的荣誉地位和成就,而是先想到你疼不疼,累不累。他们不会锦上添花,却总是用最真实的关爱,温暖你虚幻繁荣背后那颗孤寂的心。
想起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练舞蹈,练得极为辛苦,经常受伤,可从不放弃热爱的舞蹈。她长得漂亮,个子高,身材超好,从小到大,参加过无数次舞蹈大赛,也获奖无数。那时好多优秀男人追求她,条件一个比一个好,最后,女孩却选择了一个很平凡的男人,这让大家很是不解。
女孩后来说,那个时候,她每次参加完比赛或演出,追求者们或送鲜花,或请宴庆功,只有那个男人,每次都会拿着准备好的涂抹药剂给她,知道她身上暗伤多,每次跳舞后都疼。所以女孩认为,那个不在光环下看她惊艳,而是看到惊艳背后她的疼痛的人,才是值得她去珍惜的。
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他们的目光能穿透你的重重光环,穿透你的重重伪装,直落到你最柔软处,最疼痛处。
那一年,我高考前生病,有一门没考,分数也勉强够了一所大专,不甘心,便回学校复读。在补习班里,起初还满怀斗志,可是时间一长,受那些同学的影响,便开始懈怠起来,还学会了吸烟。有一天课间操的时间,学生们全去大操场做操,我却叼着一根烟优哉游哉地站在教学楼下的大厅里看热闹。忽然听到楼梯处有脚步声传来,转头一看,是校长。
我吓了一跳。我们学校对学生吸烟管得极严,处理得也极重。情急之下,我把还剩一半的香烟,一咬牙攥进右手心里。校长走到我身边问怎么不去出操,我说肚子疼。校长仔细看了我一眼,说:“我认得你,你的作文是写得学校最好的,听说你因为生病没考好,在补习班要好好学啊,你会考个好学校的!”
我皱着眉连连点头。这时,课间操结束,学生们都拥进来。校长一把拉起我的右手,让我和他去办公室一下,手疼得钻心,心里也很忐忑一进门,校长说:“手很疼吧?快把手张开!”右手心里,那半根烟已经揉搓得碎了,掌心好几个泡,沾满了烟灰。校长叹了口气,给我清洗,然后找出纱布给我包扎上。那一刻,心里的痛甚于手上的痛。
最后校长跟我说:“我下楼的时候就看见你抽烟了,也看见你把烟攥在了手里。我没有制止你,是想看你到底能忍多久。孩子,我知道你原来的成绩很好,也知道你现在那种失落的心情,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你连烟头烫手的疼痛都忍住了,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呢?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丧失斗志啊!”我的眼中忽然蓄满了泪水。
正因为校长的那句“手很疼吧”,我开始改变。我知道,我生命中的两次被问及手疼,一次让我懂得母亲的关爱,一次让我懂得校长的苦心。那都是直入心灵的暖,有着不被岁月侵蚀的力量。
在这世间,能有一个问你疼不疼的人,你就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