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2017-01-05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有个概括性了解,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充分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范文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引言

近年来,“计算思维”思想概念在大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改革中被称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随即展开了关于“计算思维”的教育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研究。陈国良教授等研究学者认为“计算思维”与逻辑思维、验证思维一并称为推动人类和现代科技发展的三大思维,计算机与数学、物理一样是培养新时代各个领域人才的必备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及影响力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enWilson在他的获奖演讲中就提到计算在他的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都与“计算”有关;“计算思维”是理解自然、社会等现象的新视角,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是创造知识、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成都理工大学的孙淑霞教授针对地方高校进行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于计算思维的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过周以真教授的定义,可以将“计算思维”看作是一种思想或方法理论。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问起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时,教师通常给予“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方式思考问题”等类似的回答。虽然在朦胧之中,也有将“计算”的基本思路注入到教学中去,但也难免为枯燥、烦闷的计算机理论所掩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制订教学目的时以学生掌握了多少操作为基本考核目标,这就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陷入了“狭义工具论”的深渊。会使学生感到“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计算原理的相互影响以及问题有效解决的思维方式”,对计算机的教育非常有害,这样会使学生对计算学科的认识淡化,无助于计算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的掌握。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一线教师和教学改革者的燃眉之急。下面,就依照我校近两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浅谈在农林类高校中如何进一步发展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二、基于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实践

1.课程的构建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构建方面,采用了“一个教学目标、三个实验层次、分专业立体”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是以提高人才的基于“计算思维”等综合素质或能力为目标;“三个实验层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的层次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网络学习资源,建立了包括自主学习系统、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辅助系统的“分专业立体培养体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既有内延又有外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素质的提高。

2.教材的修订

从教材的修订入手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和结构调整。修订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具有如下特点: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体现最新计算机技术前沿以及“计算技术”在农业院校的应用;强调“技能”实用性,更新书中的大量案例;应用性和概念性内容与时俱进,通过算法及基于Raptor的程序设计基础等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内容设置增强“计算思维”思想概念的引入和理解;知识点组织模块化,对于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3.编写基于“计算思维”的与农业各领域相关的案例集

在精选案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层次的不同,将案例集的整理分为两个层面:基础案例集和项目驱动型案例集。基础案例集中的案例采用迭代式案例模式,比如在Excel教学中使用同一个案例,采用迭代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重点讲解单元格格式→引用→公式→排序→分类汇总→图表→数据透视表→图表输出等知识点。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使枯燥的计算方法变得生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使用案例驱动的方式讲解程序设计的语法现象和知识点,结合生产实践和经典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讲解解决思路,引出常见的语法现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计算思维”培养的目的。项目驱动型案例集依托服务垦区和地方现代化大农业方面的技术优势,结合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进行构建。这些案例来源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横、纵向课题,例如选取“水稻本田现代化管理系统”“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等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格式转换、A/D转换等内容作为数据表示部分的案例展示;将横向课题“农场社区管理系统”和“农场党建管理系统”作为数据库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中,学习和领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根据专业进行进一步细化。

在现阶段区分文科类、理工类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成农业工程类、文科经管类、农学类、动物科学类、生命科学类等等。不同的专业运用“计算思维”的核心问题解决思想理解各自专业的实例,将更有利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2.合理配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软件应用培养要分层,技术基础培养分专业,“计算思维”的培养是根本。

3.教学过程合理规划。

合适的教育理论和教材需要合理的教学过程才能将“计算思维”的思想精髓给予学生,需要结合案例和项目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所以进一步研究案例的构建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计算思维”思想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发展的重要部分。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范文二: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1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该校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统一参加学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免修和必修两个层次(分数介于80至100分之间为免修,80分以下为必修)。其中,必修的学生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常学习。免修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课程即计算机公选课阶段的学习,通过选修一门或以上其他计算机类课程来保证计算机学习的连续性。但是,免修的学生不能免考,期末要和必修学生一同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通过考核才能修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目的是督促这部分学生能够对基础课程中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自主学习。为了保证免修学生的自学效果,为这部分学生配备了一名指导教师,制定了一套自主学习指导方案,并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为学生构建了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的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的、有目的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和拓展学习内容。

2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制定出更加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律、迎合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考试形式与内容,该校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与该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科学、准确的评价标准,搭建一个通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验的平台。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成绩50%。

(2)所有学生将统一参加学期末学校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3)所有学生将统一参加本学年教育厅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成绩按实际得分计算。

(4)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评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且两项单科成绩同时“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5)两项或其中一项单科成绩不合格者(保留已经合格的单科成绩),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3结语

该校的计算机教学始终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将系列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融入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化办公设备辅助他们的工作,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市场需求,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将教学改革成果推广至省内、外其他院校,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共同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相关文章:

1.大一计算机课程论文

2.大学计算机论文范文

3.关于大学计算机论文范文

4.大一计算机结课论文

5.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