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劲”的解析

2016-12-02

阎芳的“凌空劲”惊动朝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对其进行了抨击,可见国人对太极拳的重视与关心。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凌空劲”的解析。

“凌空劲”的解析一、现实存在“凌空劲”

它不像武侠小说所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也不同影视剧的表演。凌空劲确实是太极的上乘功夫,发人方在欲触及对方之际,迫使对方腾空而出。其实,被发放方,也需有一定功底,才能在化解不开眼前的攻击,通过弹跳退出圈外。这种避过被打击距离,在空中调整重心和身体的平衡的技法,在拳谱中谓之“跌前有一跃”。由此可见,在真打实斗中,如果功夫悬殊,不会闪、展、腾、挪,就难逃挨打。但是,以此偶然现象,作为训练方式,长期仿效,最多只能达到有其形,无其实,没有实际意义。只有,从基本功练起,循序渐进才能得到太极真谛。如何能够将武林人逼到腾空而起的地步,这是当下要研讨的内容。

“凌空劲”的解析二、将人放出的原委

1、发放人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太极高手的实战没有过多的纠缠,往往搭手见输赢。这种功夫缘于长期运用太极拳的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步法,通过虚实变化的身法,在“沾、粘、连、随”中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行推手的结果。

通过站桩和打拳等训练,逐步练出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当练到周身一家时,意识一动,丹田内气就会随之而动,内劲依次贯穿各个部位,全身上下相随,形成一个柔韧的整体架,连绵不断地运行。与人推手,据的对方的力刚柔相济运作。需要时,可做到运化时极柔软,发劲刹那极坚刚。

太极推手实战,还要练出具备时刻掌控对方力变化的能力。利用“沾、粘、连、随”的方法,感觉到对方的劲路变化,与彼力“不顶不抗”、“随屈就伸”达到“无过无不及”地运行,在运行中用太极劲法化解对方之力。同时,随时调整自己重心稳定,达到立身中正,运行自如。在运动中,使对方重心失稳,将劲运向可导致其失重部位,在得机得势之际进行发放。

2、发放人的机理

太极散手利用对方出手打人的瞬间出现定式,尚未及收回之际,趁机利用接触部位作为传导体,将彼引进落空,并导致对方重心失稳,直致将他放出。

具体地讲,太极散手主要特征是,实战中脱手,属于没有任何限制的搏击。但是,只要双方动手,就会有肢体接触,用意、劲“跟踪”住对方,太极推手的功夫就得以施展。我用肢体与彼接触部位相“粘”,根据对方力的强度进行大小变化,使对方无法摆脱,促使他运动不灵,出现“呆滞”状态,此刻,顺其力給劲,迫使他重心出底盘而失稳,同时,借运转之机,捎带造成与彼接触部位脱开至适合发劲的间距,即通过“着力部位”,将其放出。

当然,在太极技击中“动手”的含意包括全身各部可出击的部位。当对方重心失稳状态下,无法抵抗,我也可以腾出手来,选择打击部位。

如果在我出手之际,彼方位不变,向背后一跃,避开了打击。这种逃脱方式必须在我打到他身上之前才有效。当我手还没挨到对方身上时他就腾空而出的现象,相对而言为“凌空劲”。如果对方逃的慢,就会受创或跌仆而出。

一般情况,太极高手运到此步,对方是脱不开身的,由于太极能修炼到这个水平的人,其恬淡、不争理念较深厚,都会主动掐住手,不去伤人。客观上,这种威慑力,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凌空劲”的解析三、太极、意念与气功

几十年来,人们出于了解真相抑或猎奇心理,经常向我问起,不挨着人到底能否把他打出去?这次“凌空劲”不过老调重弹,我认为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想证实一下而已。

80年代,全国出现过“气功热”,在一天冬夜,外面大雪铺地,我在单位备勤,由于天气冷,少有人来,屋里很安静,空气清新。这时,同事小柯进来问我“顾伯,听说太极拳含气功,你老练拳肯定会气功,能让我在远处动吗?”小柯现在已是领导干部,当年,众所周知他脑子活,点子多,有自己主见,别人不容易左右,就善意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鬼难拿”。实际上,他工作努力,愿意受累,肯动脑筋,我们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说,“行,但是有个条件,你得按我的要求去做。”他表示可以,于是,我就给他摆好姿势,让他站稳,我在两米开外坐定,以缓慢、沉稳的语气发出指令,让他身上各部位依次放松,不时提醒调整身形的要求,当我看到他身体已进入松,静状态,就念念有词:“双臂起、起…….”只见他的两臂随着话音渐渐从两侧徐徐升起。正值佳境,敲门声响起,外面来人,只得暂停。他一脸迷茫地问,“我没用力,怎么胳膊自动抬起来了?”当来人走后,小柯似乎已经琢磨过来,他大声地说,“我就不听你的,看还能把我胳膊抬起来吗?”我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我是调动你的意念,用你的内气促使手臂上抬,如果,你不想让臂抬起,当然无能为力。”据此推断,意识可以决定内气的运行,心理暗示可以影响意识、导致行动。

“凌空劲”的解析四、太极理论的指导性与实际运用的灵活性

我在本文将要收笔时,接到美籍友人程先豪博士的来电,电话中达成共识,“太极的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前辈把精辟的理论流传下来,经过多代人的实践和传播,得以提高和发展。”我们决定把已掌握的太极秘笈毫无保留地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

太极理论中提到“力从人借,劲从脊发”,有的人认为,只要我不出力,你就无力可借,看你奈何我不得。于是,在推手中化不开来劲时,眼看要被发上时,有意地把身体全松散开,让你打不实。可是,遇到行家,毫不奏效,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当你感到要被发上时,做出此对策,即使这一着化开了,由于,已把全身松懈掉,来不及恢复整劲,此刻毫无抵抗能力,而太极劲是连绵不断的,可继续吃进逼实,连打带发。这样,无异于任凭处置。其中,更大的弊病是,没有内劲的屏蔽,身体失去了抗击打能力,被打实了很容易受伤。

这种身体全松的做法还会碰到另一种待遇,当太极手在接触部位感觉到对方身体已松散,随机应变,顺势改用拿法,手到擒来,非常便当,毫不费劲。这可就是,“得实则发,遇懈则拿”。

讲到太极擒拿,属于太极散手的范畴。我这次在美国麻州豪利士顿市新英格兰太极学校(New England School of Tai Hollisto.Ma.)讲学,教的“擒拿格斗”的视频已经被登录美国You tube网,在百度、谷歌等网上传播。在此说明,这些视频仅可作为外家拳的擒拿入门参考资料,而不是太极擒拿术,以防误导观众。当时,该太极学校的校长Aihan.要求只教“擒拿格斗”套路和攻防含义。对各式的分解动作要表现的明确、干脆,立竿见影,并提出,“这些学员都有基础,不用光讲理论,必须动手,你教得了吗?”我回答,已备课的内容是太极拳,改为按规定教“擒拿格斗”,也可以,但是我教太极更得心应手。因为,学员的武术水平不知道,此时说不教就相当于怯阵,没上场就退却,不是习武者所为,我就干脆地说,“行”。后来,美国太极国际服务公司总经理马丁向我解释,一些中国大师曾来此校授课,其中有,中国武协副主席、人民大学教授李德印,陈氏太极传人陈正雷,太极四大金刚之一朱天才等人。有的学员跟他们学过太极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容易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招制敌功夫。

这样,我只得用机械动作教擒敌拳,还很受欢迎,美国学员的真挚、好学的态度感动了我,为了不误人子弟,教学接近尾声,我临场决定改变教学计划让他们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国功夫。于是,我就和Aihan.校长商量,是否可变通擒拿课的内容,不受原定计划的限制,扩展为任意发挥。由于,Aihan.校长在我教学中进行翻译,配合很默契,欣然表示同意。这样,我讲课结束前,在最后的时间用太极方式进行格斗、擒拿教学和表演,博得热烈掌声。由于大家都在围观,忘记了录像,没留下视频。在此,我用文字把太极实战内在机理表述出来。

当对方用直拳向我面部打来,我以对应的前臂侧接来臂,将彼拳带向身外,顺势进身,前脚进到他的侧面。这是太极散手动作的外在表现,此时,身体内部依靠掤劲抵御外力入侵,不致被挤“瘪”,以避免被彼用力一鼓作气“吃实”,导致重心失稳。另一个作用为,当双方二臂相接碰之际,用掤劲将彼的作用力引出,彼为不失稳只得用力对抗,我正好借用此力。就是说,当对方先出拳打过来,我以螺旋之臂去迎接彼前臂腕部的侧背面,利用磨檫力的作用起到“粘”的效果,我通过螺旋劲手臂内旋向前转使彼臂向后移。其表现为,顺彼打来之力,将彼臂“挂”向我身臂外侧。由于,螺旋劲即有包裹作用又有化解矢向力的功能,同时,借此反作用力上步进身,这些动作一气呵成。仅此一招,我已占势得机,这正是太极“后发制人”的玄机。由于我已面向彼身侧背,又接近其身,“一寸长,一寸强”,籍此,助长了劲力及增长了我相对彼的运行幅度。这样,彼已受到了无形的约束。

同时,我利用接彼打来之手的掤劲,将全身运劲体系撑展调顺,以保证内劲通畅运行。这一举措将直接影响到到太极内在的运行模式和对外的太极实战的关系,太极拳在意识作用下,以丹田运劲,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使内劲遵循身体结构,沿着“∞”形立体轨迹运行,通过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随时自行调整身体平衡,从而保证了立身中正,运转自如。假设,把身体沿“∞”形路线运行定为公转,那么,随之螺旋转动的肢体就为自转。也就是说,太极师以身臂与人过招时,是在整体劲运行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果全身运转不灵时,肢体就要受制,出现被动局面。因此,太极对决时,所针对的目标,是让对方重心失稳,转换不灵,才能得机取势发挥威力。

在上步进身时,我另一手就势搭到彼的肘部,随着身转螺旋形成阴阳掌,一正一反含蓄地若敷似离地粘在彼臂上,我用与彼相触的臂掌“听”彼力的变化。只要彼一动,我挨着的双掌随之收拢,顺势别紧其臂,带动彼身,促其重心过地盘,造成身体倾斜失稳,彼若向回找正,我仍顺其力,在“来回劲”中将他放出。我这种相应的变化是在彼要调顺身形时,我随之而动达到的。

其实,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双方接触部位表面现象,貌似随彼力同步运行,实际上,接触点随着双方身形和力度变化中移动,若即若离。我手臂在螺旋运劲中含有横向力可轻易化解和推动彼施加给我的竖力,并将劲渗透到彼接触部位,这样运行所产生的摩擦力,在动态中,将彼“粘”住。再继续对彼实行固住梢节,拿住中节,带动根节的举措。利用彼用力的惯性作用顺势而动,适时加劲促使彼不易收住,让彼动作超过稳定的范围,使彼重心趋向倾斜。与此同时,还要保持自己不丢、不顶的地与彼相“连”中运行,做到游刃有余。其机窍,除了前面所述,彼一出手,我后发先至,占位得势。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太极实战中的原则,我在与彼“周旋”中,肢体的弧圈转动角度和幅度有大、小变化,但是,始终保持我身体重心在以双脚为底盘的范围内,整体柔架不散,松、整、圆、活,按“∞”运行的方式连绵不断运行。这样做,实质上,须让彼被“粘”部位,依照我整体劲运行,造成彼身与臂之力脱节,上下不随,渐渐带动成全身犟成一体,形成“自锁状态”无法调整。当我通过“触觉”得知此况时,顺彼挣扎之力,一蹴而就。

既知如此,彼明知打不上就逃。可是,由于打来时已成背势,“断劲分输赢”,我已含机待发,彼一脱手就打,百发百中。

同理,如果需要擒拿,运行到这个地步,只需随全身“∞”运行之劲,一手紧固住彼手腕,另一手压彼肘部,即可控制全身。实质上,这是杠杆原理在太极擒拿中的运用,我的双手起到支点与力点的作用,在螺旋滚转中把彼手臂当做杠杆,施劲的强度和角度依据对方身体抗力程度进行调整,渐渐渗透,逐渐“吃实”,直至对方失去抵抗能力。

擒拿常识明确指出,劲大于对方力才可奏效。太极擒拿并不例外,只是在彼出手时,利用太极功法,让彼臂力与身体脱节,在运动中,运用全身的整体劲应对彼臂的局部力,再牵制彼身,最终达到控制。

以上对太极散手实战的客观描绘,体现了太极顺应自然的理念,如同老中医把诊号脉,在与对方搏击运动中,总能不差丝毫地摸准对方力的变化,才能待彼出手要打上时,打不实;退却时又甩不掉。我如影随形“粘”住对方,当模糊中透出清晰时,已在自然而然中“套牢”对方,这就是太极的大写意的玄妙。

擒敌拳,节奏快,动作明朗,具有可观性,适合对敌斗争,群体作战。其弊病是,动作虽快仍有停顿,会让对手有机可乘。双方相距空间较大,在出手到挨上的间隙,只要对方稍有移动,就会使原定攻击部位出现偏差。连续用力会造成气喘,缺少耐久性。当单打独斗时,未知对方的实力,出手后,一旦遇到力大者擒拿失手后,不易撤身,反被人所制。

将此二种方式比较,太极擒拿不存在与人角力情况,劲在“吞吐”中粘着对方,随时掌握着对手的动态,回旋有余地。

现以事实谈问题。一天,练功场上,一位师傅在教徒弟太极推手,发放自如。引起周围习练者的兴趣,一人提出试手,在双方搭手后,这位师傅前臂掤住此人手腕,后面松开肩、肘,含机待放。只见,此位习练者一给力,就受制,造成身体扭曲。无论怎么用力推,都无法使这位师傅双脚移动,反被柔活的身体引进落空,导致身体歪斜、僵滞、轻易被发出。此人就问,“我为什么总推不上您?”得到答复,“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身体松不透”。继续问,“怎么才能放松到位?”得到回答,“该松的地方就松,该紧处就紧。”其实,一言难尽。

“凌空劲”的解析五、辩证的观念

无招胜有着,是太极上乘功夫。不战而胜,更高一筹。不显山,不露水,高深莫测。锋芒毕露,所向无敌,虽胜犹败,物极必反;不见分晓,阴阳平衡,方为太极。

以此类推,莫言、莫语、不出事;不动、不摸、没危险;不战没败。深谙此理,韬光养晦,修身养性,练拳享乐,逍遥自在。

难道这是“太极阶及神明”的功夫鲜有显现的原因?何以继续流传、发扬光大?答案:“恰如其分”。太极玄妙,云雾山中。

“悟空”君临天下,一览众山小,只因不识“如来”真面目。

太极之理与儒、释、道、武,医相通。

2003年,我来到佛教圣地九华山,地藏菩萨宫内香火缭绕,木鱼声声,佛乐伴随着地藏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度众生,谁渡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禅音。这声响时常在耳边回荡,耐人寻味,感悟颇深,“没有牺牲,哪有再生”。

透过太极看世界,是与非即泾渭分明又黑白混肴,似是而非,相对变化。合乎规律,适者生存。大到安邦兴国,小到安身立命皆有太极,绝非危言耸听。大道至简,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太极的奥妙时隐时现,这正是志立于太极者孜孜不倦探索的宝藏。

最后,我要申明,太极拳确实是一项科学运动,它包含了中国传统理念,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身体力行才能受益。在习练中,感悟自然,认识世界,不仅可健身、防卫还能提升精神修养。毋庸置疑,任何对太极拳超过实际的宣传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