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随笔_课文凡卡教学随笔
《凡卡》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那老师是如何进行课文的教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凡卡教学随笔,一起来看看。
凡卡教学随笔篇一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
文章细节描写突出,情真意切,让人深受感动。尤其当我们读到文章结尾凡卡那甜蜜的希望仅仅是一场梦而已时,学生有的黯然神伤,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为凡卡忿忿不平,有的感叹自己与凡卡相比是多么幸福。
看到学生的感触如此之多,我心里暗喜,教学效果达到了,学生已经融入到了课文之中。于是,我趁热打铁,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鼓励他们再次浏览全文,大胆质疑,加强对文章的感悟。有个学生站起来,指着书中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五自然段中凡卡的不同名字问我:“老师,前面是凡卡·茹科夫,后面怎么成了伊凡·茹科夫?”经她这么一提,学生们纷纷附和着,表示不理解。我为她的发现鼓掌,及时表扬了她读书的认真仔细,接着解释了他们的困惑:“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爱称,类似我们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爱小说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爱称来称呼他。按照俄国的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晚辈对长辈自称,只称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自称”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学生听后,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幸亏早有准备,课前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心里暗想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孩子的带动下,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其中一个男生说道:”凡卡在写信之前,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为什么说神像是昏暗的?“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迫不及待的准备回答。有个男生说:”我从课文插图中看到凡卡靠蜡烛微弱的光来照明,屋子里光线差,神像当然是昏暗的。“对于他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表示赞同和肯定,就在我准备解决下一个问题时,一向见解独到的李诚站起来说:”我想作者这样写还可能有另外的意图,老师刚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在沙皇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社会制度黑暗,神像也保佑不了他们,也是那么昏暗。“能结合写作背景来思考问题,有些学生深受启发,又一个学生说:”文章的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只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鞋匠店里昏暗、压抑的环境,也可能起到了暗示社会黑暗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课堂充满着活力,所以下课后有些学生还似乎意犹未尽,主动提出根据文章结尾续写这篇课文,于是,学生在已有原文内容和中心的知识基础上,积蓄在心中那强烈的感情迸发出来,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间驰骋,一篇篇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文章展现在我们眼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凡卡教学随笔篇二:《凡卡》一课课堂教学的意外收获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凡卡》一课,课堂上,孩子们无不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无不替生活在沙俄统治下的凡卡鸣不平!更替凡卡根本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而悲痛……
看着孩子们如此的黯然神伤,我不禁发出了一声叹息:“同学们,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孩子的悲哀,想想咱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孩子,凡卡的9岁与咱们的9岁真是天壤之别呀!”原本我想以这个为过渡词,引导学生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写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没想到,当我刚刚说完这句话时,一向不爱举手的殷峰发言了:
“朱老师,咱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吗?”
“噢,真的吗?”我反问道。
〖课中反思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小凡卡?”这真的是我备课时从未想到过的,曾经教过两届的六年级学生,都是谈一些关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如何幸福,我们如何珍惜眼前的幸福等道理,可从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呀!我的心为之一颤,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点。再看看其他孩子的眼神,觉得他们也跟我一样的困惑。于是,我请殷峰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场呈现二〗
“是的,3月18日的《东南商报》上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少女被养父5公斤铁链琐身》,讲的是广东省增城石滩镇上围村15岁的女小郭,她终日被铁链缠身,还被上了3把铁索;放养着45只鸭子,为300头肥猪煮食;从小到大没穿过袜子,衣服没几件;常常食不果腹,饱受毒打却如同家常便饭。我反复地读过这篇新闻,报纸上的两张照片至今仍铭记在我的心中呢?小郭,难道不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凡卡吗?”殷峰一口气说完了新闻内容。
“是的,是的”。没想到我还来不及点评,学生们早已议论纷纷。大胆的陆佳凌马上站出来:“我前几天在《宁波晚报》上也刚刚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八个河南卖花童,在一个叫刘炳祥夫妇的操纵下,在天一广场强行卖花,他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四岁,我觉得他们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凡卡!”看来情绪还很激动。
“不要说报纸上,我家旁边就有,一个5岁的外地孩子在地上拣别人仍掉的甘蔗头。”调皮的张伟直言不讳。
教室像炸开了锅……
〖课中反思二〗
原本是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没想到孩子们却提出了如此多的反面教材。我心理暗暗为孩子们有如此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而感到高兴,更为孩子们有如此强烈的课堂情感迁移能力而感到惊喜。想到前期一直让孩子们关注报纸,关注时事新闻,没想到如今都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可如何正确对孩子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呢?
〖现场呈现三〗
于是,我不露声色地问道:“你们觉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相同吗?”我故意把“相同”两字拖长了声调。
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纷纷表示,命运的结局完全不同。有的说:“书上的凡卡命运已经无法改变,而刚才提到的小郭已经被当地派出所民警救下,她的养父母也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而八个卖花女在咱们宁波人的帮助下,他们的家长也全部找到,他们的命运也将发生变化。”有的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会保护他们。”还有的替凡卡惋惜:“要是凡卡生活在我们中间,那该多好呀”。“我会给凡卡暖鞋穿,给他好东西吃,让他有力气跑回乡下。”“我要带凡卡回我的家去,让他和我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我一定要和凡卡一起去找他的老板论理,告老板雇用童工罪、虐待儿童罪。我还要报警抓老板进监狱,让他坐牢!”我连忙转向调皮鬼张伟说:“你觉得小凡卡就在你的身边,你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凡卡的悲剧不再我们身边重演呢?”
经过这一场激烈的争论,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纷纷动笔,练笔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假如凡卡来到我们中间》、《凡卡,让我们来关注你》、《校长,请你为凡卡免费》、《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等题材文章从学生的作文中喷涌而出。
凡卡教学随笔篇三:《凡卡》教学反思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并成为课堂学习中目标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课堂观察后自然产生的认识矛盾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定向。
问题是指客观的事物与主体认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解决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将思维引向直到问题解决的有意识的学习探索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有的问题情境,课文“预习”与“思考、练习”部分已经就有,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的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使“问题”真正与“情境”相结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好吃,没好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至少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上述例子表明,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糸列,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议论交流,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构建新知的求知过程。
凡卡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1.反腐倡廉随笔
2.《小学语文教师》随笔读书笔记
3.教师读书心得笔记3篇
4.中考作文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