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故里旅游攻略
津门故里即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的“津门十景”之一,之所以在古文化街之外另命 “津门故里” 之别名,是因为,除了古文化街固有的赏、玩、游、购等特色外,在古代还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现今这里还可以寻觅品味到难得的古老文化味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津门故里旅游景点
天后宫
这条街上有一座古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要了解这一带的历史,还要从这座古庙谈起。
天后宫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书和传说中都真有其人。史书记载着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 丽传说流传在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的造船和 航海技术条件下,海上安全无保障是严酷的事实。广大从业者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林默的一些传说,便 很自然地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名气很大的民间木牌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雍正年间逐渐兴盛。杨柳青年画的产地,并不只是限于天津城西的杨柳青镇,当时附近方圆数十里的村子,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其中,尤以反映各个时期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和杨柳青画店。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创新精神,给予很大的鼓励。如今,这株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艺术园地里盛开。
泥人张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伤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间艺术奇葩。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1]
风筝魏
“风筝魏”风筝名声远播国外。天津风筝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但对这一技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风筝魏"--魏元泰。他生于1872年,卒于1961年。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以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世。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他制作的风筝获得国际奖牌。如今,魏元泰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技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津门故里旅游美食
煎饼果子
据说这是老天津人每日必备的早餐,面是绿豆面,越纯越好,先舀一勺面摊在平底炉上,用一个T型小刮子一转,就成了薄薄的面饼,磕一个鸡蛋,那个小刮子再一转,鸡蛋液就摊匀了,撒上香菜、葱碎,铲子以铲,两手一翻,煎饼就翻转过来,依次刷上面酱、辣酱,撒上一些椒盐和芝麻,然后把一根油条,一卷,一张草纸一兜,ok,齐活。
天津果仁
桂发祥麻花的招牌随处可见,据说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所以才有了现在十八街麻花的叫法
耳朵眼炸糕
有百余年历史,因创始人“炸糕刘”店铺设在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而得名。是用糯米夹了红豆馅油炸的方式制作的。一口下去外酥内软,馅料香甜,还在去天津的路上,老爹老妈就在念叨它了。到了南市门口就有家耳朵眼炸糕老字号
糖耳朵
也叫蜜麻花,因其形状像人的耳朵而得名。面团里揉有碱,口感面润松软,甜儿不腻,适宜在秋、冬、春季食用,夏季太过炎热,糖稀脱落后,吃起来黏答答的。
驴打滚
上面铺满的黄豆面,味道很香。豆沙馅很细腻,一口下去,软糯香甜,味道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