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

2017-04-09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欢迎阅读。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

1、为谁而学不同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育人目标不同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3、教育手段的不同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4、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的不同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5、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的不同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6、授课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授课方式上不同,造成了学生思维能力不同。中国老师的授课会提前跟学生说好要讲哪一章的内容,习惯于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而且都做了预习,预习过程中孩子们有好多的疑问,要等等老师讲课来解答,孩子们走进教室是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来的,随着老师的讲课的进度,这些问号一个一个地消除了,在下课前,老师问同学们,我今天讲的课你们大家都明白了吗?有没有不懂的?于是有同学举手,老师,我这点不懂,于是老师耐心地给解答。

而美国老师授课是学生去上课之前是不知道要上什么课的,甚至连老师都可能不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然后,随着老师的讲课的进度他的疑问一个一个地出来了,直到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他要举手说老师,你回答我的问题,不然我上不下去了。老师停下了,给他回答问题,一一地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连老师有的问题解答不了了,学生就会去网上、问其他的老师去解决答案,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浅谈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决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西方是以生存技能为本,强调自然性、社会性、应用性;中国是以知识为本,强调知识积累和应试教育。

一般来说中国的教育更偏向应试,而非现实.所以与社会真正挂钩的内容常常是有限的,以至很多人进入社会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所以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出去工作的时候还是缺少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不足,以至于又要重新开始适应社会生活,就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读书好像没什么用,不如早点出社会积累经验。所以很多人都早早辍学,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有经验的人才。而西方注重实践的教育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人人所学的都能很好溶入于社会,但相对于东方来说还是较为先进.毕竟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是最后的验金石。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从对成功的定义上看,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在比赛中获取各类奖项,出人头地,这就是成功。而且中国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能对父母的要求提出异议。而美国父母认为遵从了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感兴趣的职业,孩子幸福了,这才是教育的成功。而且美国的孩子在家中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父母不会要求孩子服从某些规矩。

美国人重在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从考试内容来看,美国的考试大多都是主观题,而中国的则多为选择题。由此可见,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让学生多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的教育则为固定的模板,学习基础知识。讲求识记,而不是运用。简单的说就是“背多分”。美国教育则是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中国的教育多为填鸭式,而美国的则是启蒙式的教育方式。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中国的教育多数为灌输式教育,讲究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手能力。而美国教育则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现。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教育他们如何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西方人讲求独立,鼓励孩子较早脱离父母,他们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现。而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互助和依靠,所以很多孩子都依赖父母做决定。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

中国的教育看重的是结果,而美国重视的是过程。就拿高考来说吧,高考就是一个典型的只重视结果的表现,“一考定终身”就很好的说明了中国教育重视结果。而美国教育则重视过程,通过考试不断检验自己的错误。从教育上看,西方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学生只要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就会得到肯定,而中国教育体制是用几乎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注重学习成绩。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最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给予孩子尊重,维护孩子的个体独立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是很必要的;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过分溺爱孩子的方式不可取。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 ,他们觉得进入21世纪后,人们所要面对的是科技创新和纷繁庞杂的信息更替,只有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生存保障。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教育的根本,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美国总统布什在“教育改革蓝图”中说:我们太多的孩子不会阅读,阅读是建筑的基石,它必须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础。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把中国注重基础教育跟美国的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起来,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外国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创新,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且,从今天来看,中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完善,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等,都体现了中国在进步。还有就是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激发潜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教育跟美国教育各有利弊,我们要做到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更应该自觉的为提高自己而努力,勇于实践,积极参与有益于发展的社会活动,同时兼顾学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