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教育论文

2017-05-26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教育论文篇一

《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对策分析》

【摘 要】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文章通过探索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解析现存问题,分别从内化和外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实施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有效对策在于施行内化、外化协调统一的教育理念。所谓治标治本,外化教育强调的是治标,而内化教育应起到治本之功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和转化。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弱势群体与社会弱势群体既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源性,又有知识改变命运的革命性。大学生弱势群体源于社会弱势群体,又有别于社会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在高校内的另一种体现。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弱势突出表现在贫困、心理方面。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制高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引导使弱势大学生最终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路径,同时,弱势群体的自我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并对社会的发展稳定提供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问题导致无法突破教育�篱

1.人际交往匮乏:家庭贫困不是影响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认知的主因,人际交往匮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他们内心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但是因自身弱势而自卑,担心受到轻视或排斥。没有交流,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突破不了心理障碍,更遑论成功的自我教育。

2.人生目标缺失:弱势大学生大多没有人生目标,缺乏正确的努力方向,没有生活的激情。一旦生活中遇到挫折,相较于普通学生,他们更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心理疾病、行为暴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标缺失的低谷一旦陷入,很难突破障碍,重新树立正确的自我教育方向。

3.主观努力不足:大学生弱势群体尤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在面对挫折时,他们既不能解决也不主动寻求帮助。他们过于依赖外部的力量。由于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努力不足,导致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对策收效甚微。

(二)外界因素导致自我教育动力不足

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困境不仅存在于其自身,其阻力还来源于各种不利的外界因素。国家对这个群体的帮扶政策不全面、社会对这个群体的重视程度不明显、家庭对这个群体的正面影响不充分、同学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态度不端正,必然会从各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没有充分意识到弱势大学生的存在,从而导致他们成为隐形弱势群体,被大众忽略,得不到外界的重视。外在的条件不够,则自身无法产生促进自我教育的动力,达不到最终的效果。良好的外力就如同肥沃的土壤,只有外因内因产生合力,才能开出自我教育的花朵。

三、实施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内在能力

1.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弱势群体自我教育最佳效果的实现是建立在受教育者自觉将教育内容内化,并将其外化为行为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外界的各种知识需要通过认知、辨别、思考、实践后才能被接受,这是无法替代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没有这一过程,一切外界教育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外,只有将这种内在认识通过意志力的作用外化到行为中,使行为与认知达到统一,才能够体现自我教育的最佳效果。

2.增强自我激励氛围:对于任何一个弱势大学生而言,理想和现实是成长过程中一对始终存在而且尤为突出的矛盾。现实的我是起点,理想的我是目标,缩小两者的差距是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要引导弱势群体大学生确立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合理性,充分调动积极性,平衡各方面压力,建立自我激励及自我训练能力,以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

3.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能力,往往在自身定位和自我化解方面出现偏差,导致无法自调自控。自我教育能指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增强自我调节的内在能力,从而不断增强适应能力,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周围的大环境,通过内化教育摆脱弱势群体的阴影。

(二)创建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外在条件

1.从国家层面上强调扶持: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保障机制要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要针对经济弱势大学生建立各项有针对性的经济资助保障机制,而且要针对就业弱势大学生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加强对就业弱势学生的个性化帮助。从侧面创建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外在条件,宏观上减轻其各方面压力,消弱其自我弱势的存在感,促进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2.从学校层面上优化促进: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说:“不论哪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即使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也都比过多地依靠课堂教学而实际上对心智的养成无多大裨益的教学制度可取。”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弱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并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自发教育”,而是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关心。良好的校园教育可以使弱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园中的主导价值观,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风尚。因而高校要不断加强心理疏导层面的力度,为弱势群体进行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3.从家庭层面上有效引导:高校中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影响学校、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弱势群体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和城镇低保家庭,是社会弱势群体在高校的延伸和折射。要在弱势大学生中进行普查,对于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家庭要建立追踪档案,及时了解动态,争取通过父母家人的渠道对其进行帮助疏导,找出消极心理、消极行为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加以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 刘莉,张霖.当代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2012.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陈云哲(1985- ),男,汉族,黑龙江人,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