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毕业本科论文

2017-01-12

做好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视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毕业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毕业本科论文范文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研究

【摘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相对于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即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的报道,要注意:一、选题;二、注意理论思辨性;三、强调各种表现手法的科学运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相对于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即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的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做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新闻报道形式。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以今日时态核对昨日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两种解释基本道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深度报道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挖掘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打破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新闻报道旧框框。可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电视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电视观众日益提升的收视心理、审美情趣的需要。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做好深度报道。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

首先,新闻深度报道是关于重大新闻事件、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的深入报道。对于一般的不具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尤其是偶发事件,新闻做得再长也不能算作深度报道。其次,有思想深度是深度报道的必要条件,但光有思想深度而缺少对新闻要素和事件意义的方面的深度挖掘也不能称为深度报道。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题材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具有重大影响或典型意义;二是贴近群众,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记者要把好选题关,要高瞻远瞩,严格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题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深度报道收到较好的效果。正如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就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为例:首先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映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映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二、注意理论思辨性

彰显新闻力量。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是深度报道的又一显著特征。深度报道的生命在于通过构思严密的逻辑力量,以精心的选材配以理性的思索,让观众从中悟出道理。深度报道的思辨色彩可以表现在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性思考中,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道德的、也有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思辨出事实表面之下隐含的本质以及对本质的敏感和认识,以一种反思的态度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的社会功效,彰显新闻力量。

三、强调各种表现手法的科学运用

深度报道在内容上对事物做多层次的主体化的展示和理性思索,但在表现形式上应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的。既可以做成纪实性的,解释性的,也可以做成评述性的;既可以做成连续性的,系列性的,也可以做互补性组合式的。深度报道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百万大移民》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叫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新闻深度报道在画面上应具有高度的纪实性。电视画面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会使故事的讲述更具表现力,更具趣味性,这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始面貌,展现时间发展的过程。新闻深度报道在解说上有着叙述的真实性,评论客观。在进行电视深度报道时,不仅要有传神的画面,还需要有深刻、优美、契合画面的、能够让画面焕发光辉的解说词。新闻深度报道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精神底蕴。对报道对象的主体性、报道的模式化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新闻深度报道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我们日益发展的社会,我们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一般的新闻报道也愈不能满足我们对事件的了解与认知。我们想要了解更多、知道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因此,在今天我们需要这种新闻深度报道,而且是越来越需要。而这也是媒体发展过程中必要的阶段,为了受众,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新闻深度报道的探索和实践只是刚刚开头,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不管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电视是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记者编辑要善于将像、声(同期声、效果声、音乐)字幕等多种电视手段有机结合,科学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2011年11月5日播出《百万大移民》

新闻毕业本科论文范文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识研究

摘要: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的编辑记者而言,在实际落实新闻内容写作的过程中,要想提升新闻稿件的写作质量,就需要其具备较强的对象感。在语旨这一角度下,需要结合广播电视媒体本身的特点,立足于主播与受众需求的角度,抓住写作的语旨要点来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编辑记者新闻写作的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义;研究

一、前言

在当前的媒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下,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这一传统媒体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承担起党和人民喉舌之职能,并获得受众的认可,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提高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辑记者而言,其稿件的写作质量直接影响新闻播出的效果。为了在满足节目需求的同时,获得受众的认可,就需要编辑记者具有强烈的对象感,抓住语旨核心来提高新闻稿件的写作质量。

二、要确保新闻稿件写作内容能够生动、形象且真实地还原新闻事实

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中,编辑记者就如同受众的眼睛,由于受众群体并非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内容来获取新闻真相,所以新闻内容是否能够充分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就依赖于编辑记者文字转述与加工的质量。要想赋予新闻信息内容以现场感,就需要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注重句子句型的应用。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陈述句来强化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编辑记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凭借自己在新闻事件中的采访与观察来获取信息的,并对该信息内容进行搜集整理与加工来尽量还原新闻事实,确保受众能够透过编辑记者的眼睛重回新闻事件的现场,呈现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的核心就是传递信息;而信息的内容需要编辑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再现新闻事件为出发点与归宿,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以平等关系为基础诉说新闻事件,将新闻事件的始末讲述清楚。而采用陈述句来传递信息,能够确保二者间关系的平等性,将新闻事件的始末直接传达给受众,在避免受众产生反感心理的同时,还原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以主动句式生动形象且逼真地呈现新闻内容

在新闻中,编辑记者一般会以主动句式来编辑信息,此种句式在促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新闻生动形象且逼真地再现于受众面前。编辑记者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现在进行时句式来赋予新闻事件以生命力。通过运用主动句式,将新闻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的行为生动地再现出来,进而通过行为来展现新闻当事人的心态等一系列信息,受众在接收这一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以新闻事件的再现来强化新闻质量。而如果采用被动句式,给人的感觉是在讲述一件事情的结果,难以赋予新闻信息以生命力与感染力,即使再真实也无法营造出相应的新闻画面效果。

三、要确保新闻稿件的语旨关系能够满足新闻主播播报之需

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播作为新闻信息的直接播出者与传递者,与编辑记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语旨关系。受众无法直接获得编辑记者所编辑的新闻信息,而是借助主播的转述来获得新闻信息。所以,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强调听觉的重要性,并要求兼顾字幕内容,以更好地帮助受众理解与接收新闻信息内容。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要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认识到主播与自身所存在的关联性,充分考虑主播在播送新闻信息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确保所写出的新闻稿件便于主播播出,以提高新闻播出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应从如下两方面进行语旨意识的把握:

(一)以汉字的形式来转述数据信息

在电视广播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数据。在编辑数据信息时,如果数字较大,像几百万、几千万这种数字信息,就需要将数字以汉字的形式进行编辑,这样在实际播送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主播还是对受众而言,都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数据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主播而言,如果在播送的过程中,相应的数字是以阿拉伯数字进行表述的,如5430000万,其在播送的过程中需要先过脑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准备传送,而将其写成“五百四十三万”,就能够确保主播第一时间流利且准确地传达信息,且受众也能更好地接收信息。而针对一些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在编辑的过程中可采用“大约”等词语,如“1516.1吨盐”,可以写成“一千五百多吨盐”的形式,既不影响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方便主播播送。

(二)要尽量采用短句

对于主播而言,如果在播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语句过长会使其不好掌握语句的停顿,如果肺活量不足,气息也跟不上,就会导致句子难以被完整地读出,造成受众理解上出现歧义,并直接影响新闻的播出质量。所以,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短句形式表达新闻信息,确保主播在播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在语义上的正确停顿,以实现新闻信息的连贯播出,避免出现错误语义而误导受众。

四、结语

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中,需要新闻编辑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语旨意识,要从受众与主播这两个角度来编写新闻稿件。一方面,要应用陈述句以及主动句句式,在与受众搭建平等关系的同时,将新闻事件真实且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受众,以当好群众的“眼睛”;另一方面,要从主播播送新闻信息的角度出发,尽量采用短句,并针对数据数字信息进行文字转换,以确保主播能够流程顺利地播送新闻,进而为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双梅.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的方法和误区探究[J].新闻论坛,2013(04):29-32.

[2]李佐丰,赵均,张武江.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70-74+83.

[3]康茜.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135.

新闻毕业本科论文相关文章:

1.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

2.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网

3.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4.有关新闻论文范文

5.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