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论文

2016-12-02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信息学教育已成为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性举措,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全文如下:

摘要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学生毕业后的整体能力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关键词 大学 计算机基础 改革

自从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之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初期的理工科专业发展到如今,已经实现了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我校学生毕业后的整体能力来看,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起点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一些中小学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却不能将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解也停留在了一个错误的感知中;由于各地区经济与信息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都没见过。

1.2 学生态度不正确

由于入学前对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在实施基础课教授时,水平较高的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产生计算机基础很简单的错误想法;而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相比之下容易失去信心,产生抵触心理。同样由于早期教育的影响,部分新生入学后,先入为主地认为计算机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无所谓。这些态度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1.3 教授过程过于传统

虽然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改进了教学手段,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而当代学生需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另外,学习起点的差异使单一的教学形式也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的教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内容庞杂,难以突出重点。上理论课时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而操作应用部分,只注重简单操作技能训练,虽然对网络信息的内容有所提及,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操作平台,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计算机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解决方法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要不断的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1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分级教学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水平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统一考查,并设定合格标准,合格的学生取得相应的学分并可免修本门课程;不合格的同学根据考试成绩分成不同的班。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全部学生达到同样的高度。

但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旁引导,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在学习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

2.2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

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导入把学生吸引到新课中来,或用复习的方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利用下课前的最后几分钟,制造学习高潮,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结尾,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有目的有重点地讲授,或者联系当前热门的技术和话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抽象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教师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授课过程中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在与学生互动的交流中,通过适当的赞美、批评、肯定、自由发言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2.3 教授内容和手段的精简与完善

授课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适量的精简和更改。文化基础部分应减少庞杂晦涩的理论,删除已经陈旧落伍的应用软件,适当增加适合大众化的应用操作以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软件的简单应用,同时每隔一定时间增加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动态和走势;技术基础部分则应该开设相对前卫的程序语言,而不能为了讲课而讲课,把本该生动有趣的内容变成了挤干水的海绵,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

目前,我校已经实现授课方法多媒体化,但是我们的授课方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限制了教师的作用,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实现授课方式个性化。由于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仍然是理论操作分开进行的,那么授课方式个性化在操作课中更加重要。所谓个性化授课,就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使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带动整体课堂的气氛,并且能够使用实物展示、课外教学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师有权利对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在确保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前提下,操作课中不再由教师担起主导地位,逐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始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3 结语

从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至今,各高校一直在进行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这些高校教育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创新教育促进传统的“导向型师主学习”向“导向型自主学习”的模式转换。把学生看成主体,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余地,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激发学生去努力获取应具备的才智和能力。它符合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需要高校教师长久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

[2] 黄秀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讨论.

[3] 姚红英.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4] 黄维金.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实践与思考.

[5] 王海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力研究.

[6] 赵慧.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计算机教育.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相关文章:

1.大学计算机教育教改论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论文

3.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4.简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法学法论文

5.浅谈计算思维和计算过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认知体系论文

6.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7.浅谈技师学院计算机教学论文

8.浅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