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大姜的病虫害

2017-03-23

病虫害对于大姜的生长有许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想办法尽可能规避。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防治大姜病虫害的方法。

防治大姜病害的方法

生姜炭疽病

(1)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断扩大成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轮纹,上面着生黑色小点。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

造成枯萎、落叶。

(2)发病规律:该病一般在6月发病,一直蔓延危害至收获。在温度25~30℃、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

(3)防治方法:一是生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及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二是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施80%代森锌(或者代森锰锌)500~600浸液和强力生长素,也可喷施苗菌敌(按说明)或者铜制剂(按说明使用),每隔1周左右喷一次,连续进行2~3次。

生姜叶枯病

(1)症状: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直径大小1—2mm左右,主要危害叶片上。

(2)发病规律:阴雨天、雾天、空气湿度大,温度在25度左右,易发病。

(3)防治方法:田间发现病叶时,及时摘除放于塑料袋内,带出大田烧毁或深埋。同时及早采用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也可用可杀得或者其它铜制剂按使用说明进行叶面喷施防治,7-10天1次,连喷2—3次。注意喷匀喷细。

(4)丛簇病:此病主要是因缺素引起(根系受害也能导致此病),属生理病害。防治方法:a、底肥和追肥中要配入宜生源(益生元、富农心)多元素矿物肥100斤/亩;b、经常喷施多元素叶面肥料和强力生根剂和强力生长素的混合液;c、定期喷施解害灵。

生姜褐斑病

(1)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周缘变为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

缘,同时在叶面上生出无数白色小点,严重时,数个病斑结合,形成大病斑,引起叶片穿孔枯死。

(2)发病规律: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危害较重,直至收获均可引起发病,潮湿、多雨季节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一是实行轮作,避免连作;二是及时清除田间秸杆柴草,减少越冬菌源;发病时,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进行3~4次。

姜瘟病

(1)症状:姜瘟病病源是青枯假单胞杆菌,是细菌。菌体很小,短杆形,两端钝圆,大小0.9—2.0×0.5—0.8微米。有端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此病可为害姜的茎、叶,但以为害地下部肉质茎为主。多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茎的上半部先发病,病斑初为湿润状、污褐色无光泽,内部组织逐渐变软腐烂,手压病部可挤出污白色带恶臭的汁液。根部被害亦造成黄褐色腐烂。根茎受害后,地上部的茎呈暗紫色,组织逐渐变褐腐烂,叶片萎凋卷曲,由下往上发展,造成全株萎蔫枯死。若将病茎横切,可见到维管束呈环状褐变,用手挤压会从维管束溢出污白色菌脓。

(2)发病规律:姜瘟病原细菌寄主范围广,除姜以外,尚可侵染茄科蔬菜、烟草、花生、芝麻、大豆等33科100多种植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7℃,也要求较高湿度。病菌主要随病姜种和田间其它寄主的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原细菌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土壤害虫传播进行再侵染。土温25—30℃最适于此病发生。多雨、潮湿、高温,夏季暴雨后骤晴,有可能引起姜瘟爆发。 (3)药剂防治:当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要及时拔除销毁,并用黑白灰(草木灰与石灰以3:2混合)回穴进行土壤消毒,或用1‰高锰酸钾液、或5%硫酸铜、或5%漂白粉、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将病穴灌透消毒。整个生长期要经常喷药防治,每隔15—25天喷1次。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或者50%DT杀菌胶悬剂500倍液,或者敌克松原粉1000倍液,或者50%灭菌威1000倍液, 或者铜制剂(用量按说明),在以上药中再加入强力生长素即可。农药要交替使用,并注意其有效成分、使用浓度和注意事项等。

(4)防病方法:a、无病地留种或精选健种,单收单藏,贮窖及时消毒。b、轮作换茬。C、姜种消毒。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或卡那霉素500mg/kg浸种48小时或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闷各6小时,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浸6小时,姜种切口蘸草木灰后下种。d、将病株铲除销毁,病穴用药消毒并用地膜封严。e、施肥培土等田间操作时,要尽量小心,以免对生姜植株造成人为的机械伤口而诱发病害。防止病菌侵染,更不要抠老姜。

防治大姜虫害的方法

小地老虎、蛴螬

(1)危害症状:小地老虎又叫土蚕、地蚕,食性杂。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低龄幼虫常群集在幼苗的心叶和叶背取食,把叶片咬成缺刻或网状孔,3龄后的幼虫将苗木从近地面的嫩茎咬断,并拖入洞中,上部叶片常露在穴外,造成缺苗断垄。

(2)防治方法:在3龄前,幼虫孵化率达80%左右,当嫩叶出现被害状应立即用毒死蜱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和用量按说明即可。

姜螟及蚜虫

田间发现姜螟、蚜虫时,及时喷洒杨康3号悬浮剂(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750倍液或用阿维菌素制剂(1.8%灭虫灵)6000倍液防治,根据姜生长大小和虫害情况适当改变用量。注: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是来自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 a、 物理吸收(分子吸附) 作用;b、化学吸收(化学固定) 作用;c、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 作用。

土壤向植物提供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称为土壤供肥性。它们受多种因索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受到阻碍,都会减弱士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供肥过程还决定于土壤养分向根系表面的移动方式,主要有:

(1)、质流:当植物因叶面蒸腾而大量失水时,根系不断吸水,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随之移向根系并进人根系。如:钙、镁、铁、锌、铜、硼等.有时还有硫酸根和硝酸根等.主要是经过质流向植物提供的。

大量的中微量元素每年都在源源不断地以质流的形式被作物吸收,而我们二十年以来只注重氮磷钾的使用,造成土壤中各种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的严重缺乏,致使土壤板结、土传病害严重、生理病害增加,产品畸形和疑难病症日趋严重。农民受害非浅。

(2)、扩散:近邻根表土壤中的养分因被根系吸收而比其它土壤中养分低得多,而形成养分的浓度梯度(浓度差),引起养分向根表扩散移动。这种通过扩散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过程,还受到土壤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和持水能利差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养分的扩散。一般认为,土壤溶液中的铵态氮、钾元素等养分主要是通过扩散作用移向根表供作物吸收的。

二十年以来,我们为了提高产量,大量的使用了复合肥料等化学肥料,致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盐渍化、酸化、板结等现象,严重地降低了氮钾元素以扩散形式被作物吸的利用率。因此,改良土壤迫在眉睫。改良土壤效果比较好的肥料有:有机肥、有机生物肥、腐殖酸肥、氨基酸肥、益生源矿物肥料、土壤改良剂等。无论哪一种有机肥料,所含的有机质、腐殖酸、黄腐酸、氨基酸的含量越高越高越好;菌肥不能过期,菌群数目要高。

(3)、截获:当根系在土壤中伸展,根毛接触到元素离子时能将其直接吸收。在土壤中,根系一方面与元素离子交换吸收养分,另一方面通过根表吸附的氢离子同土壤胶体表面的养分离子接触交换吸收养分。由此可见,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的胶体胶粒,都直接影响着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

因此改良土壤势在必行,有机肥料、有机生物肥料必须要大量使用。一个有机肥料 + 化学肥料(复合肥料) + 矿物肥料的配方施肥的方案正在欣然兴起 。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