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成功的奥秘

2017-03-20

新加坡的成功可谓人尽皆知,她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第三世界国家跃入富裕国家的行列。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新加坡的辉煌?新加坡有什么成功的奥秘?以下是小编为整理的关于新加坡成功的奥秘,欢迎阅读!

新加坡的成功奥秘1:

最近几个月,有关新移民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土生土长的公民融合,成为新加坡的热门话题。新加坡“国父”、内 阁资政李光耀还登高一呼,表达对新移民的热烈欢迎。

新加坡1819年的开埠带动了商业活动,来自中国南方、印度、中东、马来亚和印尼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民 族与宗教,丰富了这个马来半岛南端的小岛国。

新加坡由原本人口数千、既无广袤幅员又缺天然资源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经济事务、生活素质与服务指标都名列前茅 的发达国家,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奇迹。从政治的稳定、公共政策的执行、经济策略的运用、环境卫生的治理、各项经济发展的 硬指标,到社会人文的建设成果等等,都可说是举世瞩目。

学术界研究“新加坡成功模式”,其所取的角度,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到微观的某一具体课 题(如公共住房政策、环境卫生管理、公积金制度、劳资政关系等)都有。这些研究触及了结构,但对内涵的探索显然不足。

依我看来,新加坡能顺利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个“人”字。借用台湾学者许士军的形容,新加坡的成就,实际上是 一个“事在人为的伟大见证”。

表面看来,“人多好办事”似乎没错,然而“人”字简单的两笔画,内涵却十分复杂,一旦人多,势必口杂,意见纷 呈,人多往往是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何况新加坡面积很小,也不具备“人多”的条件。

没错,新加坡靠的是人,实施办法则是“贯彻海纳百川的主张,落实任人唯贤的原则”。新加坡必须时时打开国门, 更须时刻敞开心门,这个小岛国才有望继续生存和发展。

首先是“贯彻海纳百川”。在全球化时代之前,新加坡早就先把自己给全球化了。上世纪60年代,若没有联合国专 家帮忙出谋献策,没有全球战略的眼光,新加坡就无法走到今天这一步。

新加坡的“海纳百川”,并不等同于来者不拒,因为国民的属性,仍然需要有个主流,尤其在结构上,必须维持本国 和区域之间、民族与民族的均衡关系,呈现一种有序的多元性。

为何必须“海纳百川”?因为新加坡的崛起,受惠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环境。新加坡独立以来的社会变迁,可以放到 三个既有重叠而交互作用、又相对独立的进程之下加以分析。这三个进程是本土化、区域网络的建构和全球化的影响。

新加坡领导人早在独立前后,就清楚地以区域的、而非单纯的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社会发展和华人族群的发 展。

它确保“长治久安”的基础因素,好比一幢高耸入云、美轮美奂的宏伟建筑,关键还是稳固地基。而这幢“高楼大厦 ”的地基,则正是新加坡如何处理国家、民族、区域化和全球化四大变量的心得与方法。

因此,在民族、国家与地区化、全球化关系不断出现新变数的背景下,考察新加坡的国家建设,如何处理与民族、地 区和全球关系,通过对这一探索过程和制度的解读,分析新加坡这样做的原因、成就和局限,就能深入了解这一背后,都与新 加坡“海纳百川”的思维紧密结合。

至于“事在人为的伟大见证”,说明新加坡做到“落实任人唯贤的原则”。当年台湾地区“立法院副院长”、现任海 基会会长江丙坤,在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心耕》一书撰文时,曾提出“精英团队打造一流国家”的观点。所谓的精英团队 ,指的就是一流人才。

新加坡毕竟幅员有限,从有限的人力资源中选拔人才,就不能为某个阶层预设“特殊待遇”,而必须确实任人唯贤, 提供公平合理的条件,让所有人民公平竞争。

在参与新加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少人才来自新加坡以外,比如中国的唐义方、荷兰的温斯敏,他们都“比新加坡 人还新加坡”。新加坡第一代内阁成员,就有不少来自马来西亚。

人,是构建新加坡的主要支柱,源头活水必须源源不绝。因此,85岁高龄的李光耀一再重申,新加坡欢迎外来人才 ,新加坡公民不分新与旧。

如果说新加坡的成功真有所谓的“秘诀”,它的真正秘诀就是:既敞开了国门,也敞开了心门。

新加坡的成功奥秘2:

李光耀曾开门见山,说新加坡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最优秀的人才做了最优秀的工作”。

其实,国家无论大小,要想走在前面,恐怕都要有两种人。而所谓制度优劣,最终也将体现在这一方面。这两种人,一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治国精英;二是不畏艰难的奋斗者。最优秀的人才做最优秀的工作,最不怕艰苦的人做最艰苦的工作,这个国家就一定有走在前面的希望。看看世界上那些穷困、混乱,或者是入不敷出即将破产的国家,大体上都是缺少这两类人。

不过,李光耀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是第一类人才。很多人会认为,讲人才主要就是指经济方面的人才,就像新加坡因拥有最优秀金融人才而成为亚太金融中心那样。实际上,李光耀最看重的,还是政治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郑永年教授曾和笔者说过,新加坡成功的最关键就是政治人才。有了政治人才,才有条件去谈其他领域的人才。

回顾新加坡的发展史,政治人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正是李光耀和他领导的核心团队具有超前与睿智的政治眼光,使新加坡能够牢牢把握住世界发展的“脉动”,在历史的每一次急转弯时,都能灵巧敏捷地走在最前面。

一些西方人士在评价新加坡的政治体制时,总会认为,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长期执政,与李光耀实行的“软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相关,甚至有西方人士将之指责为“假民主、真独裁”。这些人的误读在于,人民行动党是由新加坡最精干的一批人才组成的政治团队。在新加坡的整个党派体系中,甚至在整个亚洲,这个团队无疑都是出类拔萃的。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算得上是个大党,不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政党来说,它又是一个很小的党。但人民行动党追求的不是人数(它也无法追求人数),而是精英人才。

换句话说,它不是以党的不断扩大来求发展的,而是以不断吐故纳新、吸纳精英来提升自身的治国水平。

人民行动党不在乎人多人少,而在乎是否精英。只要是在某个领域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人民行动党就会动用各方力量将其拉入团队,或安排到政府担任要职。这些精英不仅为党的未来汇聚在一起,更为新加坡的前途走到了一起。郑永年称之为,这是“开放的一党独大”。

笔者观察过今年5月的新加坡大选。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有意渲染了反对派得票率上升,认为这是新加坡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信号。他们有意或无意忽略的是,人民行动党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人才优势。在这个党看来,这是一次“引进第四代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在人民行动党推出的候选人中,有24名新人,其中有五位候选人据称有“内阁部长潜质”,这五人被媒体称作是第四代领导核心的“五大天王”。五人均毕业自英美著名高校,有二人有军界经历,三人曾作过高官。

其中一位名叫陈振声,今年才42岁,少将军衔,担任过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部参谋长。陈出身贫寒,少年时品学兼优,获得过总统奖学金,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98年,陈又到美国指挥与总参谋学院受训,成为该校军事战略研究课程有史以来首个考获第一名的外国军官。

为了培养这位精英,人民行动党曾协助安排他到各个机构担任董事。陈先后任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董事、公共服务学院董事和赛马博彩管理局董事,还曾被派任新加坡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武官。

陈振声去年在宣布退役参政时说过这样一番话,言简意赅,颇能体现出新加坡人才战略的核心:“新加坡不是一艘超级邮轮,而是一艘帆船。国家生存的关键是候选人和领导班子的素质,这样才能让我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