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80后创业故事
不知不觉, 80后 已经长大。 80后 ,在不少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往往与享乐、游戏、足球、时尚等词汇有关,他们的性情往往与幼稚、骄纵、浮躁、桀骜不驯有染。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有许多 80后 却以自己的果断、坚持和创新,走向了创业之路。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3篇80后创业故事。
80后创业故事一
辞官到湖南一所民办高校担任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3个月后,80后黄艳又辞职了。这一次,她没有选择四处求职,而是与朋友合伙创业。由于创业项目还未完成,她没有向湘声报透露创业的具体内容。半年前,黄艳从政府部门辞职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今年以来公务员辞职的热点人物之一。
2010年,25岁的黄艳从云南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到湖北秭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任副局长,其主要工作是协助党组书记、局长抓好全面工作,具体从事录用调配、军转干部安置等工作。今年5月,出生于常德农村的黄艳辞去花了5年时间才适应的副局长职位。除开晋升渠道狭窄,收入和工作量难成正比,压力大等原因外,黄艳辞职的念头还源于恐慌。
“我喜欢动脑筋,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在公务员系统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很多事情不是由你来决定的,我一直是个执行者。我想,难道我这一生都要周而复始地执行下去吗?”黄艳说。在黄艳看来,公务员与厨师、理发师、维修工一样,其本质属性都是一份职业,与其埋怨工作环境,不如自己走出这个圈子,她愿意当个转型的样本。“再不走,我就没有勇气和激情出来了。”
黄艳辞职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百家企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被邀请到南京、武汉等多地面谈。据媒体报道,招聘方纷纷以礼相待,专车接送,甚至捧着鲜花在车站等她。综合各方面因素后,黄艳最终选择了“环境相对单纯、对其定位较为明确”的湖南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担任该校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在该校任职期间,黄艳与朋友交流时,又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今年8月,她从这所高校离职,开始创业。“因为我还是有个性在,不想这么早就按时上下班,还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黄艳称,目前创业项目已大体完成。
80后创业故事二
第一眼看到李倩,很难看出她是一个做生意月入万元的老板,戴着眼镜,喜欢笑,略显青涩,仍然未脱大学时期的稚气……据了解,李倩本来已经找好一份稳定的工作,拿着每月固定的工资。对于大部分女孩来说,过这样的日子再合适不过。但对于李倩来说,她却并不满足。她一直有个想法,一心想着去创业致富。终于在2011年,李倩勇敢迈出了第一步,在工农村开始了她的地摊生涯。
李倩先在四川省德阳市区一小区里租下了一套两室一厅, 既作为住房又是她的工作室。客厅整体布局有些杂乱,堆满了她编织蝴蝶结的各色布料。令人始料未及的是, 很快, 这个房间即将书写一段用汗水换成功的草根人物的创富故事。“当时我一边上班,一边晚上去摆地摊卖衣服。当时收入也不错,一晚上能卖七八百元,净赚一半。期间,通过朋友认识一位喜欢做手工的人。也就是从这时候, 我开始接触蝴蝶结。”李倩说。据李倩介绍,当时的德阳,还没有一家有手工做蝴蝶结的店。不过,她也最初也只是当作一种兴趣,并未想到把编织的蝴蝶结拿出去卖。那时候,她每天的日程就是白天上班,晚上摆地摊、家里编蝴蝶结。
“每天晚上都会做几个,慢慢的越来越多,后来我妈妈说,编那么多自己也戴不完,干脆拿出去卖吧。”妈妈的建议让李倩灵光乍现,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她卖衣服的地摊又增设了一个新内容:蝴蝶结。但令李倩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十个蝴蝶结第一次上架,就“风卷残云”般的很快被销售一空。“由于不知道蝴蝶结的行情,卖的很便宜,有时候5块钱就能买两个。后来一算账,根本没赚到钱。”李倩回忆道。
无心插柳,蝴蝶结轻松月入上万
“我卖衣服是摆着柜台销售,看起来比较有档次,而且衣服都是通过网上订货的,比其他摊主卖的衣服款式要新颖得多。”李倩说,后来那些摊主向她打听了进货渠道,渐渐也开始提升地摊档次,本是独树一帜的她也逐渐失去了优势,生意开始下滑。也是这个时候,蝴蝶结这条独占的“货源”,正式被李倩重视起来,成为地摊生意的主打产品。刚好李倩又被公司调入城区上班,她的“战场”转移到城区。在调查了蝴蝶结的市场后,李倩开始决定把价格定在合适的范围内。“好一点的蝴蝶结,商场里要买300多元,而我的才有100多元,优势明显。”李倩说,她所销售的蝴蝶结,价格从十多元到上百元不等,“普通的蝴蝶结价格在15元到20元之间,比较好的在50元到80元之间,再往上则是100多元一个。”
李倩说,每天下班后,她会摆3个小时的地摊,有时候在旌湖边,有时候在商场门口,有时又在南街。第一个晚上卖了58元,第二晚上卖了80多元,每天晚上的业绩都在增长。这让她十分的兴奋。“2013年的时候,每天晚上卖蝴蝶结,一个月下来都有上万元的收入。”李倩说,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坚持,这也成为她比较后悔的事。
化蛹成蝶
今时今日,李倩的手工蝴蝶结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引得不少顾客专程前来光顾,消费者称,较其它饰品而言,更看重李倩的私人订制。为了专心的从事蝴蝶结,今年下半年,李倩辞掉了稳定工作。周一到周四在她的工作室编织蝴蝶结,当然也有顾客找上门来,而周五到周日在文庙新天地摆地摊。
80后创业故事三
大学生卖猪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创业浪潮下,海归也加入了卖猪蹄的行当中。在重庆,一位80后海归就放弃外企公司的总经理职务,在网上卖起了烤猪蹄。按照计划,明年,他将在旧金山和墨西哥开店,把烤猪蹄卖到国外去。
一直有个创业梦
昨日,记者在时代天街见到陈可时,他正在为顾客包装烤猪蹄。现场顾客李敏告诉记者,听说他是海归辞职创业,特意过来找他合影。陈可出生于1983年,2006年,他从英国留学归来。回到重庆,他先后做过酒店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今年3月,他辞去了某外企总经理职务,变成了“可师傅烤猪蹄”的老板。
“我一直有个创业的梦想。”陈可告诉记者,项目的灵感则来自今年1月份在路边吃烧烤的经历。“那味道还不错,但第一感觉是,烤猪蹄还有改进的地方。”陈可说,他之前在英国读书时,曾在肯德基打过工,那一套食品标准化的流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灵感一闪,烤猪蹄能否可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之后,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吃遍了重庆200家卤猪蹄、烤猪蹄店。在这个过程中,陈可形成了自己的烤猪蹄“中西结合”的调料配方。随后,他辞职做烤猪蹄。
朋友圈的生意
他把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家人都不理解,反对他离职,朋友觉得拉不下面子,但他毅然决定离职。朋友圈卖东西很火,他自身又缺乏资源,陈可决定从朋友圈开始推广。刚开始的时候,他没有请员工,采购原材料、加工、销售全是他一个人完成。“每天3点多就起床,从龙头寺去大渡口进货,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那段时间瘦了近十斤。”
他没想到,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一天只卖几十元,而我在外企一个月工资近3万元,觉得生意难做,一度曾想放弃。”销量不好,他尝试走出去,走到人多的地方去。各大商场成了他的目标,通过在商场的活动,他展示了自己的烤猪蹄,之后销售出现了增长,这让他信心大增。他说:“线下的展示促进了线上的销售,最高的时候,一天能卖到4000多元。”
明年卖到国外去
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对他触动很大。他决定开一个线下的实体店,他将店址选在客流量大的商场附近。他的生意也慢慢从朋友圈走向了更大的市场,公司也按他当初的设想,逐渐走向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目前已经有了中央厨房,烤猪蹄有了标准流程,烤多久、加多少调料,都有精准的数字。”他说。半年后,公司的员工增加到了8人,今年将在北京、成都各开一家分店。不过,陈可的梦想还不止于此,明年要去旧金山和墨西哥开分店,把烤猪蹄卖到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