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相关话题
教案设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的第一篇讲授课文。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极为优秀的说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接触简单的提纲,并根据提纲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了解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神奇,感受祖国山河壮丽。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西藏,并播放西藏美景的课件,激发学生对西藏的向往和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列提纲,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交流,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美景的无限自豪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抓关键的词语,再整体感知课文,提升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美景的赞叹,体会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神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学会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说起西藏,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你们想不想目睹它们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藏吧,一睹它们的风采。(教师随机播放西藏风景的图片,并简单解说。最后一幅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
2、由上面的图片解说,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采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询问学生读文情况。
2、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很特别、景观奇特、气势宏伟、使人惊叹等)
3、你觉得文中那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快速读读课文,找出这个词。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神奇壮丽)
三、指导学生列提纲
导语:那么,作者从那几方面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神奇的呢?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写写提纲。(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提纲)
① 可以只针对课文主要部分的内容写提纲。例如本文可以只写第2——5自然段的提纲。
② 提纲应简洁、明确,比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请同学们再默读2——5自然段,勾画内容,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⑴顶端景象⑵传说⑶特点(长度、宽度和相对高度)⑷自然博物馆
四、精读细品,深感其“奇”
导语:作者又是怎样从这几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的呢?让我们再走近些,去真切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所在!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朗读该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顶端的壮丽景色。
2、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有关句子。你觉得景色美吗?谁能美美地读一下你喜欢的句子?
3、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4、齐读,读出喜爱之情。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导入:雅鲁藏布江自西而来,然后转向,绕着南迦巴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相机出示大拐弯的图片)这真令人惊叹不已。
1、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谁能书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下传说。
2、学生讲述。其他人评价。
3、教师小结:讲得真好。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答)那么,如果文章中去掉这个传说,直接说它的形成,行不行,为什么?(引用传说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更能体现出人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导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那它有什么特点呢?
1、叫一生读此段。
2、有什么特点呢?(长、深、窄)
3、你从那句话体会到的?出示这句话,和去掉数字的句子,让学生比较着读。体会数字更真实准确,有说服力。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叫列数字。
4、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这段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通过举例,你发现了什么?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秘境”。
(四)、学习第5自然段
导入:这块秘境的神奇还表现在哪里呢? 1、学生默读。
2、你觉得神奇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有关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4、看了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太美了、真壮丽等)
5、你喜欢吗?请同学们带着喜悦之情把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五)、品读最后一段
作者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的呢?
1、齐读这段。2、出示句子:
⊙在这里,我见到了最纯净的天空,最飘逸的云彩,最雄伟的雪峰,最漂亮的大拐弯,最丰富的宝库。这里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这段有几个“最”?从这几个“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它换成“非常”行不行?(“最”即极限,没有可超越的。说明程度深。换成“非常”不合适,虽也表示程度深,但不是极限,课文通过连用7个:“最”,反复强调极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景观的神奇之处。体会到了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无比喜爱和骄傲、自豪之情)
3、指导朗读。“最”字读得重一些。
五、总结全文,提升感情
1、其实,作者在文章中好几处都流露了惊叹与赞美之情,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2、学生说,教师课件出示。(惊叹不已 不可思议 鬼斧神工 无与伦比 令人向往)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用“我读到……感到——”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假如你是导游,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写一篇解说词。
板书设计: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比古今语言的不同风格,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理念:
(1)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和节方法,通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联系,互文理解,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
(2)以读促悟: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韵味,在多层次的诵读中理解内容,提升语感,表达对浙江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材解析: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由文言文《浙江之潮》和现代文《观潮》组成。两篇文章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内容展示了浙江潮的形色声势,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潮这一千古奇观的赞美之情。《浙江之潮》语言凝练,比喻形象新颖,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观潮》则更为细致,从“观”的角度入手,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浙江潮惊心动魄的气势,表达了观潮人的赞叹之情。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浙江之潮》,《观潮》作为辅助理解材料。《浙江之潮》从概括评价,到细致描写,再到名人诗评,文字虽少,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浙江潮形色声势的描写可谓是精致准确,充满想象,回味无穷,是指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和语言创作的好素材。
生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结合不同的语境选择字音、字义,能借助一定的现代文辅助理解。诵读能力较强,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表现力。但是学生对于浙江潮缺乏直观的感受,情感表达上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同时,对于诗化语言的凝练性表达还需要指导提升,需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指导学生准确表达,写出诗韵。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能够积累玉城雪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等新词,写摘录笔记。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尝试背诵。通过多层次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想象补充的方法,了解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理解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3、 了解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色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尝试运用个性化诗句表达对浙江潮的发现和感受。
4、激发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浙江潮的特点,理解之所以称之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诗句表现浙江潮的特点。
教法:指导诵读法、直观感悟法、情境融合法;
学法:诵读品味法、对比联系法、迁移运用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自读课文《观潮》。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主题导入:
1、世界上的自然奇观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特色,无比神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我国的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去看看闻名中外的“浙江潮”。
(结合地图明确位置,板书课题。)
2、播放视频资料:
(1)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浙江潮。(播放解说视频)
(2)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或者感受。
(学生根据自主观看的感受进行简单描述。)
(3)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文学家周密,用不到一百字就展现出了浙江潮的风姿,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下来。
(2)指名朗读,正音:最盛(shèng) 江横玉系(jì)腰
出示不同字音对应的字义,让学生根据义项进行选择。
(3)同桌互读,检查正音,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4)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
(5)学生练读后展示赛读。
2、解读文意:
(1)你读懂了吗?给你同桌讲一讲,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提出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怎样学懂它?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代文、图文想象、查工具书、询问他人等方式解读文本。)
(3)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文言文,不仅要有节奏,跟要有韵味,那就是融入其中的情感。想想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指导学生读出对浙江潮的赞叹。)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两句该怎么读呢?(配乐读出声势变化,指导按照顺序诵读。)
说说这两句写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对形色声势的描写,概括出基本特点:形态多变,如雪似玉,声势浩大。)
③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引读:当著名诗人杨万里看到浙江潮这汹涌澎湃的气势,也不由得发出感慨······
3、感悟文眼: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吗?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简要写下你们的理由。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从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变化万千、经久不衰等方面入手点评。)
(3)引读赞叹:
当年,周密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得赞叹——
今天,我们每年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想说一句——
未来,浙江潮还将这样汹涌澎湃下去,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说——
三、拓展阅读,指导创作:
1、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也曾亲临浙江观潮,写下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吗?(学生尝试朗读。)
2、想不想也写一句诗,来描绘浙江潮这种天下奇观呢?
(诗句的要求:字数相等,抓住特点,用词准确。)
学生尝试创作。
3、组织交流,师生点评:
四、小结:
今天, 我们诗文中行走,品味了南宋文人周密对浙江潮的描述,诵读了毛主席对浙江潮的观感,更写下了自己的诗句,用文字的方式亲近奇观、表达奇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之潮》。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了解其成因。
2、自读《观潮》, 积累词句,感受现代语言描述下的浙江潮。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