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弈论的高考试题评析

2017-03-14

例题:

2007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40(3)、(4)题:

下表显示了A、B两国在国际贸易博弈中的策略选择及其结果。“打贸易战”策略指大规模地采取高关税及不合理的非关税壁垒等行为,阻止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不打贸易战”策略指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进行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

(1)(2)略

(3)分析说明上表。(2分)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应该选择不打贸易战,追求第四种结果。请说明这种选择的经济学理由。(8分)

答案:(3)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双方选择打贸易战,则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害,如果一方选择打贸易战;另一方选择不打贸易战,则一方获利一方受损,但不能获得最大利益;如果双方都选择不打贸易战,则双方利益最大化。(用其他方式解读表格,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①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符合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要求,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让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②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符合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界限,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③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可以推动良好世界经济秩序的形成;④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可以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利益。

评析: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多个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逻辑决策科学。最早的博弈论思想产生于中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孙子兵法》中论述的十三篇军事思想和治国战略,便闪烁着博弈论的光辉。100年后孙武的后代孙膑,演绎孙子兵法,用于田忌赛马,可以说是最早的博弈论案例。1944年由冯·诺意曼和摩根斯特恩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成为博弈论的开篇之作,同时也使博弈论成为一门科学。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论文《N人合作博弈的均衡点》及《非合作博弈》,给出了纳什均衡存在定理,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联系,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1994年,纳什、海萨尼、泽尔腾三位博弈论专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也是博弈论专家。在现实生活中,博弈可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领域的广泛存在外,国际问题、军事领域、现代企业管理、教育、社会问题、农村问题,甚至家庭生活都存在着博弈。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著名案例,最早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曾克1950年提出来的,大致内容是:被指控共同参与某项犯罪的A和B,被检察官分隔开来提审,两人面临如下选择:

1、如果他们都不坦白,那么根据已有证据,两人都将判1年的监禁;

2、如果两人都坦白,每人将判5年监禁;

3、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个不坦白,那么坦白的一人将被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10年的监禁。

从上面的结果看,A和B两个都不坦白要比两个都坦白得好,而实际结果是,两个都坦白了。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否则将被判10年监禁;假定A选择不坦白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坦白可以使其不获刑。因此,不论A是否坦白,B都会选择坦白;反过来也一样。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被判刑5年。

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团体最大利益,同时也揭示了个体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真正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这个博弈在经济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市场竞争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军备竞争,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普遍存在类似于囚徒困境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只需关注如何让每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只要市场机制公正,自然会增进社会福利。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描述市场机制:“当个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私利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经济后果。”自利会带来互利。但是囚徒困境的结果,恰恰表明个人理性不能通过市场导致社会福利的最优。每一个参与者可以相信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条件,但无法确信其他参与者是否能与自己一样遵守市场规则。在一个集体里,有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其结果却不是理性的。

这道题要求师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内,要适时利用教材联系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进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