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论文参考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毛概论文参考篇一
《毛泽东民族思想论略》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创立并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3)03-0099-05
对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并接受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本特点,正因如此,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而所谓“理论创新是指人们通过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思想、新观点或新体系。”[2]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的历史征程中,坚持立足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具体民族问题等重要因素相结合,在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创立并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即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重要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创立和形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
一、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问题历来重视,在19世纪中期,通过扬弃西方社会传统的民族理论,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科学、系统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0世纪初,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在俄国的实践,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社会上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后,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深入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其理论观点体现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1844)、《共产党宣言》(1847-1848)、《论波兰问题》(1848)、《自然辩证法》(1873-1883)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3]291这一理论观点表明阶级社会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3]291表明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社会上阶级对立关系的彻底消失。20世纪初,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通过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列宁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关于民族政策问题》(1914)、《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1915)、《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等大量著作中。列宁指出“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4]列宁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民族问题在这一阶段产生并具有的各种新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学说和观点进行了发展和丰富,在《论民族问题的提法》(1921)、《再论民族问题》(1925)、《论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1925)等著作中斯大林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继提出了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斯大林提出了“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规律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5]29“以具体历史条件为出发点,把辩证的提问题当作唯一正确提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236等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南,继而成为毛泽东民族思想创立和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主要理论来源。
二、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民族思想创立和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和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艰苦的研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体现在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和党的相关文献中,其主要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
1.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论。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有见于此,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6]631这一观点科学指明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也就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外民族矛盾取代了其他社会矛盾,上升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而要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必须解决国内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必须在反对本国封建势力的同时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做坚决的斗争。因此,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就成为近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7]中国共产党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后,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先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相继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解放。同时,毛泽东又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8]1080可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干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关键所在。这些理论观点不仅构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反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理论。针对中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加上当时国际和国内斗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6]这里的中华民族是对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总称,从而突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族观的局限。而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共同体,毛泽东强调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具有“勤劳”和“勇敢”这样的优秀品质,表明了中华各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地域的宽广和人口数量的庞大,同时表明在中国境内生活着众多有着不同民族身份的各民族。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压迫是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一理论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情况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6]622,623这些观点表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的时候矛头是一致对外的;另一方面强调了中国各民族坚决反对民族之间进行压迫和剥削,并坚决采用反抗的手段对抗外来民族施加的各种民族压迫和剥削。上述理论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了斗争的对象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些重要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取得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国家的独立,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以及民族殖民地学说。
(二)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广泛联合
1.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论。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革命形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团结中国各民族人民,争取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就必须要给予国内各民族以身份认同,其前提就是必须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地位的平等。毛泽东为此提出:“民族是互尊的,同时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10]323因此,“民族平等”理论既是毛泽东民族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石。毛泽东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深入探索并逐渐找到了适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路径。毛泽东强调指出:“民族的压迫基于民族的剥削,推翻这个民族剥削制度,民族的自由联合就代替民族的压迫。”[10]211因此,一直以来,党和毛泽东一直主张并坚持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毛泽东为此指出:“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一句话,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在这个国家内的各个民族是平等的。”[11]同时,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12]240这些理论观点凸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民族平等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论原则,并在之后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也坚决的加以贯彻和实施。因此,“民族平等”这一原则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石。
2.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理论。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了联合国内各民族建立并巩固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争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和毛泽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并指出这是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建国后,毛泽东曾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3]204为了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和进一步做好民族统战工作,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和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12]311表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无论大小和人口多少都应拥有平等的地位,并且应该团结和联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只要是反帝爱国的各民族同胞,都应是民族团结和联合的对象,都需要将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这一理论观点不仅扩大了民族联合的范围,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过去敢于欺负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各民族不团结。但是这个时代永远过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12]211这表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民族团结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这些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为让中国各民族更好地享有各项政治权利,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就如何赋予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怀柔羁縻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的。”[10]595在当时中国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0]595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初步奠定了党实行“民族”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的民族政策的理论雏形。毛泽东强调:“要求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8]1064这一论述也为日后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建国初期怎样进一步搞好民族团结、做好党的民族工作这一重要问题时,毛泽东指出:“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12]416这一理论观点在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后,就如何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创立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党和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基础上,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民族实际和中国具体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的制度原则和国家学说,体现了其理论上的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2.推动各民族发展和繁荣的理论。中国的各少数民族,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当地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其在发展上的相对落后。针对这一历史和现实,党和毛泽东认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自身的落后与贫困事关整个国家的统一、安全、稳定和发展,因此提出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等事业,并把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为此,党和毛泽东提出“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14]同时又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13]34认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12]327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体现了党和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周恩来同志就曾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15]为此,党和政府针对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并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采取多项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现状,进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些理论观点既充分考虑了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又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此外,党和毛泽东还相继阐释了关于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理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的理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内容,同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三、毛泽东民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一)毛泽东民族思想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理论成果
毛泽东民族思想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成为我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化民族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发展并形成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总和。毛泽东民族思想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符合中国国情和实践需要的理论原则,它的基本观点既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地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理论发展上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具有开创性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同时通过在中国的运用,形成丰富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同时在与中国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被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最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也即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般过程。
毛泽东民族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对相关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后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和民族的基本认识和理论原则,是以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得以创立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内在的思想精髓,并在结合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以及在寻求其理论突破的思想逻辑中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并发展形成了以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既体现了党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发展历程。同时,作为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重要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民族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历经了数次改良和革命失败之后,才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换言之,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让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正是因为中国有了这种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才具有了可能,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也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征程中,特别是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得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正确指导,而正因为这种理论需要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才具有了可能,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提。
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既不同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欧美社会,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实行封建农奴制的俄国社会,这决定了中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时既不能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不能完全借鉴苏联处理民族问题所取得的现成经验,而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民族理论。在这种前提下,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6]534因此,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党和毛泽东十分注重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汲取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源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明确地指出了他们创立的理论本身就是需要进行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拿给人们不假思索进行照搬照抄的理论教条。因此,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成为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争取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的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一直进行着不懈的追寻和探索。毛泽东民族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过程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进行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体现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学习、运用、发展和创新的优秀理论品质。
历史表明,毛泽东民族思想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开创了一条中国有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我国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形成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作为一个开放的并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以毛泽东民族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将继续随着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自信的增强,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和创新,最终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王明生.理论创新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高波.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0.
[5]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5.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10]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1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毛泽东.接见西藏国家观礼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4-06-29(1).
[1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大学毛概论文参考篇二
《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摘 要] 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坚持群众路线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贯彻群众路线是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群众路线,仍然是我们加强国防建设的根本指针。
[关键词] 毛泽东;军事思想;群众路线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所进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和进行国防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一思想体系中群众路线是核心,始终贯穿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基础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实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具体体现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当中。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战争领域,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也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群众路线的基础。
毛泽东一贯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和方法,人民战争思想就是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土地革命,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坚持群众路线,在认真研究革命战争和一般战争的联系与差别、中国革命战争和俄国革命战争的联系与差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和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的联系与差别的基础上,研究人民战争的规律,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战略和土地革命路线,把群众路线与革命战争紧密结合起来,并发展为人民战争的思想。毛泽东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抗战前,毛泽东在认真研究和分析中日敌对双方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内抗战的政治形势,把群众路线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局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毛泽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提出:“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2]毛泽东还深刻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他进一步提出:“用一切力量,包括武装部队的力量在内,去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4]同时要在抗日斗争中武装人民,组织民众团体,依靠人民大众的力量,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群众路线进一步具体化为人民战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在革命战争中实行人民战争的理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是扫除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一种特殊手段,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就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为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英勇奋斗。同时也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旗帜下,革命战争的胜利才有可能。在革命战争中贯彻群众路线,就是实行人民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革命战争,在政治上,使得敌人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地位;在军事上,迫使敌军处处遇到抵抗和受到打击,处处分散和消耗兵力,便于人民军队集中兵力歼灭敌人;在经济上,造成人民军队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可靠来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可靠基础。毛泽东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至理名言,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战争对于人民群众的依赖关系,揭示了人民战争思想的真理所在。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坚持群众路线,实行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团结和动员广大军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
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以群众路线的思想路线和方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有着不平衡性的特点和中国特殊的国情,把群众路线与中国革命战争密切地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贯彻群众路线和实施人民战争的思想和理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他提出广大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分;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必须建设一支忠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提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正义性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革命战争的威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中国革命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战争;提出中国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是人民的战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战争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为此,必须经常向人民群众做宣传,把进行革命战争的政治目的和为达到这一政治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和政策告诉全体军民;必须武装人民群众,在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下,协同军队或独立地进行作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一方面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保障革命战争对各种物质的需求,组织群众直接参加各种战勤服务,一方面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不断调动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的积极性。“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5]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领导,才能保证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坚持群众路线,实行人民战争,是团结、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积极参与革命战争的旗帜,也是在革命战争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三、贯彻群众路线是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原则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建军的原则鲜明地体现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形式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在湖南成功地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将这支队伍拉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了改编。在改编起义部队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和经济公开、民主管理等重要措施,使群众路线在建军思想中得到全面体现,为人民军队的建设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把建军中贯彻群众路线和实行民主建军的思想进一步向前发展,提出了完整的建军路线和原则。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他对群众路线的建军思想进行了论述:“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6]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人民军队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行动的基本准则,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为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规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军原则和军队的宗旨,从而把人民军队的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把军队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保证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毛泽东把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规定为人民军队建设、作战的原则,从而使广大指战员通过发扬民主,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毛泽东还把加强军民团结、军政团结作为战胜敌人的保证,规定了人民军队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三大任务,规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等。毛泽东关于在革命战争中建设根据地的思想,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思想,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正规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思想等,都坚持了群众路线,都是为了进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强大的中外敌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实行人民战争。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必须依靠人民大众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必须建立自己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为了防御帝国主义的入侵,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同时提出加强国防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群众路线进一步贯彻到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之中。
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始终贯穿于、渗透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战争的客观条件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是毛泽东关于革命战争中的群众路线,即人民战争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在现在条件下加强国防建设、夺取反对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指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不断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以及反对国际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5][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55、139、65.
[3][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