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类的哲理励志故事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经常找一些青春类的哲理励志故事来看,那么青春类的哲理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青春类的哲理励志故事: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任务
1985年10月,大学四年级的李雁雁患上了青光眼,双目失明且康复无望。1989年,李雁雁得到一条消息:美国海德里盲校将在中国开办盲校分校,免费函授英文。在哥哥的帮助下,李雁雁终于掌握了汉语和一级英语盲文符号的规律。
1993年,李雁雁在一本盲文杂志上读到一条消息:日本有家机构资助其他国家的盲人去日本学习按摩、针灸、指压。同年10月,经过全面严格的考试,李雁雁被录取。
经过刻苦学习,他获得了日本国家行医执照,成为第一个获得全额助学金在日本学习物理疗法的外国盲人留学生。
没有学位李雁雁感到遗憾,他决定到美国继续深造。前后经历四次考试,3年的拼搏,李雁雁终于获得成功。2002年7月收到了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
凭着扎实的功底,李雁雁以全A的成绩获得了美国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博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全场人士起立并长时间鼓掌,他们都对这位唯一来自中国的盲人博士毕业生表示由衷的敬佩。
拿到学位后,李雁雁四处寻找诊所和医院实习,但是看到他是一名盲人,医院诊所给予拒绝。他决定自己开一家诊所,病人看到他是一个盲人时,都很诧异,但他所作出的准确判断着实让病人佩服。在自己的诊所内,他每天能接纳三五个病人,每个病人每10分钟收取约1000元人民币的诊疗费用。
从出国日本到美国转眼已经10多年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让李雁雁又作出了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决定。
在谈到归国以后的计划时,李雁雁告诉朋友们,一方面准备开个诊所,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另一方面,他已经与中国残联取得联系,计划给更多的残疾人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李雁雁告诉家人和朋友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任务。”
青春类的哲理励志故事:充足的准备有多重要
应该说,没有准备的行动,只能使一切陷入无序,最终面临失败的局面。
因为没有准备的行动只能使一切陷入无序,最终必然会面临失败的局面。
你可能会为自己过去的或者现在的的失败,找到无数个理由,但一切失败的最终根源,其实只有四个字:准备不足。
凡是一个缺乏准备的人,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具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有一个年轻的猎人带着充足的弹药、擦得锃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虽然老猎手们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然而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
“废话!”他嚷道,“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一百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仿佛命运女神在嘲笑他的想法似的,他还没有走过开垦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在这种情景下,猎人们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毫无疑问,够他们吃上一个礼拜的。可是如今他匆匆忙忙地装着子弹,此时野鸭发出一声鸣叫,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他徒然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径,在树林里奔跑搜索,树林是个荒凉的地方,他甚至连一只小小的麻雀也没有见到。
你还别说,这天下就会有那么巧的事情。真糟糕,一桩不幸连着另一桩不幸:突然间霹雳一声,大雨倾盆。这个猎人浑身上下都是雨水,袋子里空空如也,他却无奈地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去了。
在看到猎物的时候才去装弹药,连作为一名猎手最起码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收获了。
没错,准备才是成功的保证!这一点在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阿尔伯特·哈伯德有一个富足的家庭,但他还是想创立自己的事业,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准备。他明白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知识,和必备的经验。因此,他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在他外出工作时,也总会带上一本书,在等候电车时,一边看、一边背诵。他一直保持着这个良好的习惯,这使他受益匪浅。后来,他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了一些系统理论课程的学习。
经过又一次的欧洲考察之后,他开始积极筹备自己的出版社。他请教了专门的咨询公司,调查了当时的出版业市场,尤其是从从事出版行业的威廉·莫瑞斯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建议。这样,一家新的出版社——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出版社经营得十分出色。他不断地把自己的体验和见闻整理成书出版,于是很自然地,名誉与金钱相继滚滚而来。
阿尔伯特并没有就此满足,有一次,他敏锐地观察到,他所在的纽约州东奥罗拉,当时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但这里的旅馆业却非常不发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阿尔伯特没有放弃这个机会。
他抽出时间亲自在市中心周围作了两个月的仔细调查,了解了市场的行情,考察周围的环境和交通。他甚至亲自入住一家当地经营得非常出色的旅馆,去研究其经营的独到之处。后来,他成功地从别人手中接手了一家旅馆,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装潢。这以后的事,就不用我来说了吧。
总而言之,从上面的两个实例,我们就更应该了解,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性了吧。
青春类的哲理励志故事:专注的力量
你很专注地干过一件事情吗?全身心地投入24小时不想别的,心里就一件事情那种感觉,有亲身体会才知道。专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一旦达到那种状态你就没有了自我的概念,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专注的精神也是一直提倡和推祟的。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句古语是这么说的: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苍鹰,一种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对人类而言,能够于众生中脱颖而出者实属少数,这些人也可以看到:一种是资质优越、天生异禀,本就是成就大事的种子,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且有些这样的人还因不知学习而沦落了;另外一种人就是蜗牛一样的人物了,早早就知道自己是常人,却仍然立下鸿鹄之志,凭借后天的坚忍和努力,同样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一位久负盛誉的企业家在告别职业生涯之际,应多人要求,公开讲一下自己一生取得多项成就的奥秘。
会场座无虚席,奇怪的却是在前方的舞台上吊了一个大铁球。观众们都莫名其妙,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了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老者请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来,让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可是那吊球却一动也没动。另一个人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观众们都以为那个铁球肯定动不了,这时,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对着铁球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开始骚动。老人仍然不理不睬,继续敲着。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用小锤就可以敲动的球却不能被年轻人敲动,足以看到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
相传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专门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书,以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有的同学对教室外的一点风吹草动非常敏感,教室外有人经过,马上就抬头观望。在自然界中,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饱满的谷穗总低头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