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养生知识

2017-02-06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身心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身心养生1:【寿仁者】

孔子曰:“仁者寿”。老子曰:“德可以延年”。方苞說:“仁者壽。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容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

古圣先贤早就潜心领悟人的品德与长寿的关系了,晋代葛洪在其《抱朴子》中说:“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孙思邈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更具体明确的指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很直接明了的说,如果不讲道德修养,即便是常服灵丹补品,也无济于健康长寿。

养生首先重视养德,这也是孙思邈自己之所以高寿的核心原因,因此,他首先强调“德行”。他特别提出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行医宗旨,正体现了他的养德为先的养性主导思想。

身心养生2:【度百岁】

他特别提醒人们要尽量做到:“生活有节度,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他举例曹魏时的皇甫隆年过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之盛事,乃是抑性养性以自保。皇甫隆给曹操介绍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说:“蒯京道人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乃练精之功。他‘朝服食玉泉’( 常咽口中津液),‘琢齿二七遍’(每日叩齿)”。

身心养生观:【治未病】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上医医未病之病”。孙思邈提出了予防医学的思想,把医家治未病提高到‘良工’这一医职的要求;并且教诲众人去如何从养性的各个方面去防病保健。他强调“常须安不忘危,予防诸病”。所以他教导人们:“凡人自觉十日已上康健,即须灸三四穴以泄风气,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

身心养生3:【悟人本】

孙思邈说:“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人的身体无不与之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因此, 只知病不识人;只探五脏六腑,不通晓人与天地自然之不可分;只知医身不知调心;仅以医谋生, 不以救死扶伤为人道者而终难成“大医”。

他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名言不仅是要医者看重人命,而且也揭示出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都要把人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从而掌握人体的性别、年令、居处、环境、社会、心理、性情、生活习性……等全方位的分析,去辨证施治的祖国医学精髓。

身心养生4:【明福寿】

孙思邈的名著《福寿论》中指出:“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富贵不等于是福,富贵也不必然寿长。孙思邈认为:如果富贵”以轻势取者”,即仗权势而取得的或掠夺他人财物者,属无义之富,就会“上困下丧,折其命也。”他又说:“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这里说的贫,是以常不足而满;“多促”是奢侈有余而罚寿,折其命也。如果德贫,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缺德”,则是自取其毙也。

孙思邈以为,为官者以不正当手段而索官禄、收贿赂,无德而靠强暴而保其位的;对车马而不给充足的水草,又不时鞭勒、过度驱驰、疲而力竭的;对工匠克扣本来就不高的报酬而肥己者,等等,这样得来的非常之利,而以不义之财而富的,谓之贼。他说“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灾也。”又揭示“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这就是说按理应分得的才是吉祥,靠勤劳得之者才是幸福。祸多寿必促,“金之得盈,福之已竭。”“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身心养生5:【重食疗】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药王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中专章详论了食养。并积极提倡:资食以存生,是养生的物质基础和首选。食宜安身,消食自养,这是人体自身生存规律所决定的。就是有病,也应首选食治,“食治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科学地指明:“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的。

身心养生6:【常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孙思邈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之故也”,故“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他不仅主张人们坚持走路:“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而且对乡亲故友来访,也要“携半出游百步,宜谈笑简约共趣,才得欢适”。

身心养生7:【节嗜欲】

孙思邈提醒人们的一切生活动作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他特别强调“有度”和“节欲”。尤其是对于食欲、性欲、志欲、劳欲……等,主张少、淡、节、抑,反对多、贪、极、纵。他说“饮食常有节”“乐恬淡之味”,要求人们:“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饮食过多,则成痰癖。”“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挡风”“五味不欲偏多”多则伤五脏。“起居有常制”“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如不节欲,“则半百而衰,则命同朝露也。”他还指出:“不妄作劳,不欲甚劳,不欲甚佚(逸),不欲流汗,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他说房事“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如里“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加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

总之,要想度百岁,就要“知足而止”如果贪得无厌,心身必将自毁。

身心养生8:【一天人】

人不会独立于自然界和社会之外,必须生存在天地之间,活动于人群之中的。这就是孙思邈所说的:人离不开“三才肇基,五行椒落”就是说天地人是根基,金木水火土是人活动之始,人们要康健,就要把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密切联系起来认真对待。

孙思邈抓住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统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在防病治病养生方面,提出了与之相联系相适应的思路和方法。辟如,防疫辟瘟法,内病外治术,药袋枕之、佩之、悬井、中庭烧之等,以辟疫气。他把人的防病治病养生及饮食生活都同天时地利、四季环境、年令人群等结合起来考虑的。

身心养生9:【善调气】

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卷十二中总结出养性十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这十项中,调气要求贯穿于其中四要,而且在《千金要方》卷廿七中列调气专章论述,指出:“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他说,气通“则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功强健,百病皆去。”气“通则去仙不远矣!”我们知道,气是人体内部的物质原子,是人体血液流动输送营养的动力,因而气绝人亡,这是一个最普遍的法则。孙思邈强调调气就抓住了养性的关键所在,也揭示了气是生命的所在,因而,他讲的啬神、爱气、导引……等就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爱护、引导和调理好“气”。这样才能把其他养生要求的效果显现出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