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探究论文
声乐的概念 — 亦称艺术歌唱。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圆歌梦)与科学化的歌喉(艺术嗓音)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歌声,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炼的歌词(诗或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来(好学歌)学声乐,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简言之,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探究全文如下: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不但是对音乐学科的知识学习积累,而且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美的共鸣和享受,在声乐教学中,师生通过对声乐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融入感情的演唱,学生就会随着歌曲内容、音乐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和憧憬,使学生的心理机制得到不断的完善,心理素质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坚持学生心理因素培养和教学并重尤为重要,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声乐教学概述
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71年开始就有音乐课出现,特别是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成立了“北大音乐团”,声乐教学才真正走入了大学课堂。解放后声乐教学作为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中美学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一些音乐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以音乐为载体,拓宽知识面,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以此塑造高尚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人文修养,并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声乐艺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大好局面,美声、民族、通俗等三种唱法的同时出现,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形成了百花齐放、同步发展、争奇竞艳的声乐新局面,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走出了不少歌唱家、作曲家和音乐人才等等,可见高校声乐教学对培养和造就艺术人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声乐教学通过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培养,在欣赏音乐,尽情歌唱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心理活动随着歌唱实践而更加活跃,从而产生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通过歌唱引起各种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如:学生在合唱《长江之歌》时,便会随着高亢嘹亮的歌声,体会澎湃的长江水滚滚东流的磅礴起势,从而引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心理培养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艺术学科体系的建立较晚,在学科教学实践过程出现多方面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主要以乐理知识、演唱技巧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主,没有注重大学生在声乐课上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素质培养,因而也就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认识问题
由于受传统声乐教学影响,在不少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简单的“教”,学生机械的“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无法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不能感知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所获得的美感和心理享受,在高校声乐课教学目标中就有“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可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有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对提高审美能力与修养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声乐教师只注重了声乐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往往忽略对学生心理指导。
(二)方法问题
声乐是以人声为手段来呈现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呈现艺术,人天生下来就会歌唱,就会用歌唱表达情感,抒发内心感受,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感知为主,教师作还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可惜的是在一些高校,声乐教学方法简单,只是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而是否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往往是无从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一问题。
(三)持久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对声乐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付出时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毅力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在声乐学习中获得提高,从而使自身心理素质也得到完善,但高校声乐教学不可能是终身教学,如何使学生在懂得声乐知识和理论,培养爱好歌唱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歌唱,即:声乐的持久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但是当大学生离开高校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声乐的兴趣和追求就会减弱,如何将高校声乐教学延伸,使学生心理始终得到美的感知和滋润,这将是一个长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心理素养培养策略
(一)提高高校师生对声乐教学的重视
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视听练耳、钢琴欣赏与演奏等积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所在,听音乐的感觉过程就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心理养成的过程,例如:《牧童短笛》是贺绿汀的钢琴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辨节拍、音准、曲调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用心其感受那浓浓的乡土气息,联想到骑在牛背上的两个牧童悠闲自在地晃动着双腿,娴熟的吹着竹笛,随着老牛慢慢的行走在田野之上,通过这一钢琴曲使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在大学生面前得到完美体现,勾勒出一副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的画面。这无疑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急迫心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高校学生已经比较独立的认知能力,教师不应该束缚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探究和追求,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主导地位转变到起辅导的次要地位上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美好境界之中,给大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让大学生认同艺术,享受艺术,从艺术作品中放松身心。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抽象思维的要求更高,但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又要求学生们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或者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演唱比赛、组织合唱团、开展校外音乐实践等方法,积极的创设情景,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心理变化,提升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四、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基本音乐和乐理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终身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1.对心理学理论在美声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文
2.浅谈大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评价
3.谈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论文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5.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