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的故事5个

2016-11-10

著名作家的故事 郑渊洁

郑渊洁是个怪人。

20多年来,郑渊洁的童话书刊总印数已经超过7000万册。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无论世俗的金钱标准,还是事业标准,他都站在“成功人士”之列。然而,当年他拒绝了高考。他的儿子也是一样。

郑渊洁22岁那年,国家恢复了高考。那些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去参加高考。郑渊洁当时有个女朋友,女朋友的父母要求他也去高考,郑渊洁死活不肯,女朋友因此跟他分手了。

“考试是我的弱项,所以我特别怕考试。恢复高考那年,我已经从部队复员,当了工人。我从小考试就不行,我记不住要考的内容。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爱走神。比如我小时候,老师说水的事,我就会想到鲸了,接着我就想到一头鲸把一条船吃到肚子里去了,接着我就想到一个小女孩被鲸吞到肚子变成什么……就这样越想越远。等到该交卷了,我还没答完呢。我的女友要求我去参加高考的时候,我跟她说,我不去。她问为什么,我说那是自取其辱——我肯定是全国的负状元。”

娶妻生子,一直就是郑渊洁的梦想。没有什么事情比与女朋友的“分手事件”更能打击他了。郑渊洁从此发誓绝不参加高考,并且还要混出个人样来,让前女友的家人看看。

怎么才能不用通过高考也能获得人生成功呢?郑渊洁就坐那儿想,想的结果是——写作。因为小时候的一次命题作文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是全天下孩子中,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个。“那次老师出的作文题是《我长大了干什么?》,别的同学写的都是远大理想,我当时想选一个很极端的职业,写我长大了当掏粪工人。老师一看,觉得这孩子有思想,就把我这篇推荐到《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上了”。

从此以后,郑渊洁就感觉谁的作文都写不过他,开始喜欢上了写作。

郑渊洁拒绝高考,他的儿子也没有经历过高考。郑渊洁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受教育,他亲自编写了50万字的教材,自己给孩子上课。前些年北京某报招聘的时候,他的儿子郑亚旗开着宝马跑车去应聘。郑亚旗对当时负责招考的总编辑说:“工资好说,只要能给我个车位就行。”这事在北京的传媒圈传为趣谈。

有趣的是,也许是由于逆反心理,郑渊洁的小女儿却因为喜欢学校而上了学。对此郑渊洁说,要是将来女儿参加高考,他也会和别的考生父母一样:“等闺女高考的时候,我就在在考场外等着,手里拎着一桶王八汤。”

著名作家的故事 冰心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在小的时候就是个书迷。那时,他们几个表兄妹最爱听大人讲故事。冰心的舅舅每天晚饭后必给孩子们讲一段《三国演义》,小冰心津津有味地听着,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每段故事都打动着她幼小的心灵,她恨不得让舅舅将所有的故事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但是,舅舅每次只讲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干他自己的事了。而冰心那颗对书籍焦渴的心使她根本不能满足舅舅只讲半个钟头的故事,于是她就自己找了本《三国演义》,看了起来,一开始她看不太懂,但却坚持着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慢慢地居然越看越懂了。文水平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也为冰心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读书中找到了乐趣,冰心又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她看到了母亲针线箩里放着一本《聊斋志异》,可是故事是用文言文写的,虽然有些生涩难懂,但是她依旧坚持着,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读下去,她竟读通了。对于文言文故事的阅读,她的作文水平竟然也大大地提高了,因为当时的作文,都是要求用文言文写的。因此,她的很多习作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有一篇作文上老师所给的评语是“柳州风骨,长吉清才”,其作文水平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也为冰心日扣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勾起了冰心无限的兴趣,她不停地阅读下去。这时,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也进人了她的视野,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并一发不可收拾。

11岁时,冰心在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茶花女遗事》,她觉得很好看,从此,她又开始阅读外国名著。那时只要她手里有钱,就要买外国小说来看,通过阅读外国小说,她了解了不少国外的人情世故。12岁时,冰心开始阅读《红楼梦》,起初她并没有太大的兴致,因为年龄小,其中的好多东西都不太懂,但她还是一直坚持读完。

就这样,少年时期的冰心就已经读了很多的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读书成为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后来她自己写文章、著书,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家。

犹太人说“书本是甜的”,国人也都认为万事唯有读书高。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一句诗:“呼憧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读书,要挤时间读书。

具有浓厚的读书兴趣、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也关系到国运之兴衰,而读书是改善和调整心灵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

读书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技能和水平,还能够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促进我们内心的理性和平衡。

当然,读书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著名作家的故事 大仲马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要一些小优点,但由于自卑常被忽略了。其实,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著名作家的故事 海岩

1954年10月1日,他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加之与共和国同生日,他的童年充满了优越感和“革命”的自豪感。然而,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父母被隔离审查,他从10岁开始辍学并独自生活,而且日夜胆战心惊,连街都不敢上,怕被人打。1969年他15岁那年“走后门”当了兵,成了海军航空兵的一名电器员。因为几年的“饥寒交迫”,加上他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一顿能吃9个馍头。4年的部队生活给了他一个坚强的体魄。1973年他退伍回家。等了1个月,没见动静,耐不住寂寞的他,便给军转办写了一个请求分配的志愿书,表示安排任何工作,都会服从分配,并且一定会做好。很快,军转办作出了安排,可到北京市公安局5处3个机要部门工作。像他这样急切要求分配的热血青年有50名,结果那天来了一辆军用大卡车,只拉上了他一个人。到了目的地,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说的机要部门是锅炉房、炊事班和装卸队。于是,他便成了一名炊事员。

他干得很认真,踏实热情,深受同事和领导的称赞。后来,北京市公安局规定,大专以下学历的人须另行安排工作,领导照顾他,让他到一家机关自办的小饭店里去帮忙,那饭店经理看他年轻又勤快,刚好手边又缺人,便向机关要求让他多留几天,冒充值班副经理搞搞接待,结果他干得异常出彩,便一干干了15年。

当时,由于他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得补习初中文化,所以白天上班,每天晚上要抄写生词,这样便忙到了晚上八九点,接着他就写自己的小说。那是他一时的兴起,起因是看了几本在书摊上买的烂书,发现那些书烂得连他自己写写也不会比它更烂。他心想,这样的书都能出版,我写的也一定能变成铅字。他虽无学历但有几分阅历。唐山大地震他参加过抢险救灾,商界中的经历也有许多使他怦然心动的东西。于是,每天晚上9点以后,他便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尽管夏天热得他汗流浃背,他全然不顾,奋笔疾书。

开始他把小说都写在各种笔记本上,塞在家中的壁橱里。有一次,他的父亲偶尔找东西翻到了,便问他;“你在写东西?写小说?你还写小说?”这时他很紧张,心里忐忑不安,他很希望父亲能看看他写的那些东西,但仍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问:“爸,您看了吗?”“为了批评你,不为了批评你我就不看!”父亲大声回答,这让他很郁闷。想不到,第二天一早,父亲来敲他的门:“后边的呢?快拿来!”他暗自欢喜,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于是他把这部长篇小说又仔仔细细誊写了一遍,正巧,他们家斜对面就是一家大出版社,他便把厚厚的一捆稿子悄悄地寄了出去。可是一等3个月,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他有点不甘心,就斗胆跑到编辑部打听,原来他的稿子还原封不动地堆在地上。这时,他恳切地对编辑说:“老师,我等了3个月。请您拆开看一下,只看700字!”编辑说:“那好吧。”他又说:“如果您看行,再看一章。不行,下个月我来提走。”

一个月后,出版社的编辑找上门来了,通知他,小说要出版!结果,1985年那篇长篇小说出版了,是那家出版社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那家出版社是人民出版社,那部长篇小说叫做《便衣警察》,作者是著名作家、编剧海岩。《便衣警察》是海岩的成名作,一时风靡全国,洛阳纸贵;同名电视剧也走红荧屏,大江南北,竞相热播。此外,《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深牢大狱》《五星大饭店》《舞者》等著作部部畅销,相关电视剧也部部叫座,他获奖无数。人们评论说海岩是近10年来最勤奋的作家,也是每年发表作品字数最多的作家。

海岩既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经营者,管理着数百家国内知名饭店,还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在谈到生活的体验时,海岩说:“我觉得人生的长河中有许多偶然的浪花,你不必担心没有这个,没有那个,只要勤奋,就有机会。”海岩说,“我叫佀海岩,是奶奶起的名字,意思是一人吃两口饭。”勤奋的海岩,为自己赢得了多种机会,一人吃了几口饭,创造了五彩斑斓的人生。

著名作家的故事 莫言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8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地,生怕捞不到似地吃。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每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莫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