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励志创业经典文章3篇

2016-12-07

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文章激励我们创业,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比较励志创业经典文章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比较励志创业经典文章:心离钱越远,钱离口袋越近

心离钱越远,钱就离口袋越近。大家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有很多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方法,最后决定了天下的人才、资源、你眼前的机会跟你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理想和金钱的关系。其实这是所有创业者每天都可能碰到的问题——在我们没钱的时候,该如何看待金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又该如何面对他人与自己?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一次有幸和李嘉诚先生共进晚餐的经历,一直影响我至今,我也很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所得。

李先生是华人世界财富的状元,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按大家惯性的思维,这样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坐好后才缓缓进来,然后大家会请他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我们20多人中最伟大的几个人会被安排坐在他边上,其余人末坐;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要走了。即使他这样做,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

但是当我们刚坐电梯到了楼层、电梯门打开的时候,发现李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了。这已经非常出人意料,更出人意料的是,以李先生的身价和地位,本来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还像在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每个人递发名片。发完后,又让我们每个人随机抽了一个签,签上的号码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我当时还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号?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让大家都舒服,没有按辈排座的隔膜。抽号照相后,还抽了一个吃饭座位的号码。

最后,大家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要讲的,主要是和大家见个面。”大家坚持让他讲,他说,“那我就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为了照顾到不同的听众,他先用英语讲了几句,再用粤语讲了几句。他的主题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核心的意思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很自然地接纳他、欢迎他。

之后我们就落座吃饭。吃了大概一会儿,李先生站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去坐一会儿。”后来我们发现,李先生在每个桌子坐15分钟,把一个小时平均分配给四桌的朋友。

临走的时候,他一定要与大家握手告别,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还把大家送到电梯口,直到电梯门关上才走……

这一系列小的细节让我们非常的震动,也从中感受到了李先生追求无我的个人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受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的自我无处藏身。但李先生不一样,他要在建立自我的同时追求无我。

企业家是为了某种价值观而活着的人,所以,企业家赚钱和普通人赚钱是两个概念。普通人赚钱是为了生活,企业家赚钱,一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专业,还有一个就是内心有向善的的愿望,把价值观放第一位,顺便赚个钱。

心离钱越远,钱就离口袋越近。大家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有很多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方法,最后决定了天下的人才、资源、你眼前的机会跟你的关系。

柳传志以前不是联想股东,他没有钱,当时很多人让他改制。一般人认为应该在这个时代抓住这个机会才能赚大钱。但是柳传志认为,所有的事情不能90度的急转弯,急转弯会翻,要拐个大弯,事情才能顺着走,该得到的都会得到。

又如王石,在商场上,他决定要名不要利,于是他做了职业经理人。他的工资在以前还不如我们公司的经理,但是他创造的利润是我们的五倍以上。

李嘉诚讲追求无我,柳传志讲拐大弯,王石取名不取利,大家都在抓钱的时候,他们刻意或者自然与钱保持距离。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外部世界的看法,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他们的成功之道。如果把这些归纳起来,系统化,而这也正是成功生意人与钱无关又息息相关的哲学。

比较励志创业经典文章: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我的第一台电脑是1995年添置的,当时花了将近半年的薪水,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

我所服务的机构福利极好,从房子、煤气灶到过年的大米和东海带鱼,样样都有的分,写稿用的圆珠笔、笔记本和墨水更是随要随取,你这个臭小子居然会花钱去买一台“写作工具”,一位老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你是在为国家写稿子呀,为什么用自己的钱买电脑?”

他们没有料到的事情是,有了电脑之后,我写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报被录入到了电子文档中,取用无比快捷,更要紧的是,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拨号上网的写作者,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现在想来,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淘汰上一代人的?

不是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工具。

1985年,第一批用电脑工作的产业工人

如同汽车淘汰马车,互联网淘汰纸媒,不是因为马匹不够健美强壮,纸媒不够精致深刻,而是因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在美国,医生被认为是职业门槛最高的,要成为一个高超的医生,你起码得学习三千本医疗著作、上万篇论文和临床报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时间,这便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去年,IBM研发出一套基础于认知技术的学习工具“沃森”,学习这些知识,仅需要花 17 秒。一家叫贝勒的医学院使用IBM沃森,从 2,300 万份候选文献中选出7万篇科学文章,在仅仅几个星期内,就准确地找到了可修改 p53(与许多癌症有关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的七种蛋白质。在使用沃森解决方案之前,这种发现结果通常需要整个生命科学行业花七年时间来完成。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价值被重构,包括时间的意义和对能力的定义。

IBM的“超级电脑”沃森

最近这几年,我的很多同辈朋友,都开始患上了“淘汰恐惧症”。在一次EMBA的课堂上,一位从事珠宝连锁业的70后学生哀叹生意不好做,消费者越来越不可捉摸。

我问他,你有客户管理工具吗?没有。

你知道国外新的珠宝服务DIY模式吗?不知道。

你有鼓励公司里的年轻人内部创业吗?他们懂个毛。

你用过网银和在网上购过物吗?我为什么要搞这些,那都是秘书的事。

我说,你把学费退了吧,快点回家洗洗睡觉。

不久前去南极,随团有三十来位企业界朋友同行,一位Jerry Zhao是从纽约赶来的,已经六十多岁,穿得青山绿水。

老赵做了二十多年的袜子生意,去年,他在淘宝上卖袜子,一口气做到了细分行业的第二名,六千多万元的销量,可是却亏了几百万。然而他见到我,却好像没有泄气的意思,今年他放缓了在淘宝上的投入,转而与唯品会合作,还收购推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袜子品牌。在南极的邮轮上,他缠着我让我介绍“必要”和“名创优品”给他认识。

70后的珠宝学生老了,50后的袜子老赵还年轻。

50后的老赵在南极“撒野”

有一次去一个中学讲课,一位教师站起来与我辩论。

他说,不能用80后、90后来断代,根据他十多年的教学经验,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们与90后的区别远远大于90后与85后的区别。

这样的讨论,时时听到。

在60后一代,大家觉得老三届与之后的“统考一代”是两类人,在70后,大家觉得1976年是个分水岭,在80后,大家觉得第一批七位数的QQ用户才是互联网原住民的标志。

这样的断代永远不会有定论。

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淘汰,从来不因为年龄。有没有使用同样的工具,比年龄的差异更具有断代的意义。

工具的使用比年龄更具断代意义

工具的改变,只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击穿原有的成本逻辑,效率则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

库兹威尔的《奇点临近》一书提出过“加速回报定律”,据他的计算,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幅度,在21世纪只要20年就能达成,也就是说2000年的发展速度是20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5倍。在2000年,只要花14年就能达成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而之后2014年开始只要花7年,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以此计算,人类在21世纪的科技进步将是20世纪的一千倍。

这一千倍的进步速度,显然是非线性的,其核心的动力,必来自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龄的衰老。

每一次工具革命发生的时候,原有生态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无法适应,他们的思维和运作体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统中形成惯性,那太让人舒服了,改变则意味着砸烂一切,在犹豫和恐惧中,新的竞争者已经刀逼颈部。

所以,转型升级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气者,不能背叛自己过去的成功。

比较励志创业经典文章:三件让人心惊的事

去年“两会”时,“互联网+”成为热点,但加什么、怎么加,我们仍在探索。另外是“双创”,中国每天降生一万家新公司,但估计创业成功率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已很不错了。今年“两会”面对经济下行,又至“十三五”冲刺决胜,政府会推出一揽子经济提振方案,这里面,创新引领无疑是关键词。但怎么创新?

最近有三件相关的事让人心惊。

第一件是2月初的引力波新闻。它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又是美国人发现的?不能不佩服美国是一个很科幻很前瞻的国度。我2014年去美国,感觉外观上此国与20年前相比比无大变化,主要变化是其创新活力和研发能力更强大了。

第二件是2月底白宫发布美国制造业创新战略规划。它对近期组建的新机构作出描述,光听名字就颇科幻:美国造,即国家增材制造创新机构;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电力美国,即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创新机构;明日轻质创新,即美国轻质材料制造创新机构;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机构;AIM光子,即美国集成光子制造创新机构;柔性混合电子制造创新机构,等等。此计划着力提升美国制造的竞争力,支持更多美国本土制造产品的生产,培育美国在先进制造研究、创新与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第三件是2016年1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海银资本发布研究报告,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科技创新趋势作出分析,认为最大变化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具有科幻色彩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崛起,正在颠覆世界,而一些传统大公司将衰落。

报告会举出例子,比如美国的特斯拉、SPACEX和英国的维珍银河,搞飞行汽车,搞火箭回收,搞飞船,做原先只有NASA才做的事。

再比如,一家美国公司研制出无线充电技术,可在一米外把灯泡点亮。该公司办公室墙上有90多个专利牌子,员工才70多人,平均每人1.2个专利。2016年戴尔将推出无线充电笔记本。从前剪掉网线前,无线上网率低,有WIFI后一年提升了85%,所以剪掉充电线又将是一场革命。借此机会不妨科幻一把:或许人类终有一天会彻底抛弃电线这类东西。我不禁想到最近去河北,看到乡镇线缆企业忙转型忙得累死,但中国老板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可能人类完全不需要线缆了。

这就叫颠覆性创新,而不是在互联网上改变一个买卖分配的模式。这是为什么我对那么多人辞职创业就只知搞APP圈钱感到绝望的原因(这种创新也不错,但大家都搞就完蛋了)。

在北大与海银的展示上,美国创新型公司分布在新能源、超级材料、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新型交通工具、虚拟现实、精确医疗、合成生物、智能城市等领域,掌核心知识产权,研发制造一体,其中有的可能在未来十年成为新世界五百强。它们不再集中在硅谷,而是星罗棋布于美国各地,甚至硅谷都已是一个落伍概念。可怕的是,对于这些飞速崛起的企业,中国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它们的想法很有未来感,而且是硬科幻,这是中国创新中少有的——即便有了,我们也缺乏研发能力。在美国,创新企业往往由两种人配搭而成,一是学校出来的年轻人,手执基础科学尝试新突破;二是多次创业的、有市场经验的老手。但在中国,大都是毛头青年,许多人手里并没有过硬专利。

令人欣慰的是,在上述一些美国企业里,已有中国股份。这是因为,美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基本完成之际,恰恰是它们资金最紧张的时候,急需引进新投资者。有些先知先觉的中国企业就“趁虚而入”了。加上在中国生产可以使成本大幅降低,这对美国企业有很强吸引力。另外的原因则是中国拥有较大的国内及海外市场,以及中国可以提供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企及的制造能力。

因此中国当前很重要的是跟美国合作,尤其是跟美国创新企业合作。领导出去访问最好不是仅带一群互联网大佬,而要让中国制造企业去跟美国创新企业坐下来谈谈。这可能是长远看避免中国经济下行的一个机会。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认为,中国的未来前途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是否支持中国投资基金和企业投资美国科技企业?是否能提供国有资金配套支持?是否能给予外国公司高科技企业待遇?能不能建立国际性知识产权仲裁机制?可否建立全球科技前沿信息平台和全球科技前沿企业的甄别机制?能否建立国外科技展示区和对外合作示范区?

他认为,如果弄不好,中国可能失去一个最佳时机。如果中国企业现在不投入,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工业革命发展,随着美国制造业创新规划的推进,随着印度等市场崛起,窗口期可能消失。留给中国的时间可能只有十年,甚至更短。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比较励志创业经典文章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