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1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观后感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就像茶专业知识传播和大众间的桥梁,以普通民众为主要观众,在普及茶的基本知识。画面拍的非常美,描绘着温暖而缓慢的时光。看到茶叶在水中沉浮,看到茉莉花蕊的绽放,看到少数民族的祭祷,看到英国精美的下午茶,看到日本繁复严格的茶道,都生出无限感动。从最粗糙到最精细的画面,带给人一样的震撼,榜叔看完后也有几大感悟。
【用简单的镜头展示茶知识】
整部纪录片,全部采用简单直白的拍摄手法向普通受众传播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如:【所有茶类都来自一种植物】对于大多观众而言并非全部知道此事实,甚至还认为红茶有红茶树,绿茶有绿茶树。又如:【采摘的“高度”】茶树有乔木(高的);有灌木(矮的),且采茶人的“高度”也不相尽同。喝到的每一杯茶都经历了采茶人的千辛万苦。
主题说的非常好,“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茶是人与人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榜叔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触到茶,了解到茶,喝起他们的第一杯茶,让茶不再只是个历史的代表符号或者小部分人的爱好,而是真正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快节奏生活下茶的改变】
茶从发现至今,不断变迁。从最早咀嚼鲜叶到添加调料烹煮为羹,然后是唐代的煎茶法、再者宋代的点茶法,以及明代之后的沏茶法,无一例外体现了茶丰富的变迁历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纪录片中提到了分子食品。所谓分子食品,是通过对人类可食用的天然物、生物生成物采用工程技术加工制成的,这样的分子食品根据人体年龄与健康所需进行不同配制,更有易人体的吸收,也更加有利人类的健康长寿。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分子食品技术运用到茶行业中,诞生了即溶茶。榜叔认为,对于茶,适合自己就好,不存在品饮的方式方法,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饮茶方式就能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古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失传】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一些古老的繁复的古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已经渐渐不为人所掌握,面临失传。多少制茶老人欷歔,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可以耐得下心,吃得了苦,去学习这个并不算挣钱的手艺。一些制茶工艺或被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但也只是部分。榜叔认为传统制茶工艺的保护不能仅靠政府和官方组织,更为重要的是,民间必须积极参与。
片中榜叔尤其感动的一个故事,是在恩施,一个名叫徐凌的聋哑人学习制作玉露茶的故事。妈妈担心儿子因为聋哑会不安全,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一起做包子,但是徐凌非常坚决的选择了做茶。徐凌的妈妈无奈的笑中透着隐隐忧虑:“喜欢,他就是喜欢 没得道理可讲”。徐凌也慢慢向着镜头比划:“我耳朵听不到,但是我心里可以听到,玉露茶的声音”。笑容里满是幸福和骄傲。
现在的茶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大多数设备齐全,制作方便,面对这样的局面,更多的需要呼吁年轻一辈爱茶,从心里敬重制茶人,珍视古老的制茶工艺。希望那些珍惜的工艺,如同瑰宝,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异国的茶文化】
日本的茶道在记录片中有浓重的笔墨。它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和、敬、清、寂”四字是日本茶道的宗旨,使其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榜叔认为,茶道在日本也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在英国,下午茶文化更是享誉世界。英国人重视早餐,午餐非常简单,通常晚上8点以后才进晚餐,所以下午4点左右午后茶必不可少。一杯茶,一碟甜点或几片饼干等,简单又精致,这样悠闲浪漫的时光,榜叔是向往不已。
饮茶也是印度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榜叔觉得印度的茶尤为活泼热情,可能是被茶师拉茶时候的笑容影响。大家喝茶没有那么多器具,也不拘繁琐的礼节,简单,快乐,像印度的阳光一样让人觉得温暖幸福。
【茶汤里的众生】
纪录片中,点点滴滴,无不透露着一个信息。茶,影响着茶人,也影响着普通人。“茶人”两字,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诗中。原本有两个解释,一是精于茶道之人;二是采茶之人或者制茶之人。而榜叔认为,只要是爱茶惜茶的人,即使不够精于此道,都可以算作茶人。茶占据着茶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茶人饮茶,制茶,宣传茶,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不喝茶的人们的生活。除了茶人,茶叶也静静渗透在大众生活的千沟万壑中。人们为了养身喝茶,为了解乏喝茶,民间还繁衍着各种茶的习俗,比如最常见的“客来敬茶“,古人对此有许多佳句描绘:“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塘沸火初红”,这说明我国人民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总而言之,正如片中所言:“在不完整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2
茶道(纪录片茶观后感)
“茶,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这便是所谓的茶。
而茶道,不是用眼睛看得,也不是用鼻子闻得,更不是用嘴巴喝的,而是用心感悟的温暖。” 这是纪录片<<茶经>>中的语录
曾经告诉过很多的朋友一个东西————茶道四要。何为四要呢?即茶,艺,点,谈。
时至今日,还有好多人都未能理解其中真意。茶,茶叶,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味道;艺,不是所谓的茶艺展示,而是泡好茶;点,喝茶难免会饿,所以需要吃的,也就是茶点;谈,喝茶不是参禅,故不在于悟。
六类茶叶,喝什么种类在于自己,茶叶好坏也在于自己;泡茶手法好坏在于自己,或是功夫茶八道程序的一丝不苟,或是紫砂白瓷陶器玻璃各个容器的交辉相映;茶点或是苏州两百名点,或是野果奇葩;茶谈,或是相声说唱,或是私聊密语。
至于什么是茶道,<<茶经>>纪录片也不曾阐明。片中有这样画面,从乡下农家子孙三代齐聚一堂,以老碗啜着山茶,嗑着刚刨出的生花生,到深山古寺,僧人调来山泉,跪于凉席,火炉烧水,木制马勺缓缓加热水冲茶;从茶楼青年女子展示茶艺,顾客慢饮,到村落皮影戏,农人小童蹲做而观,手中茶渍满是的玻璃杯中的茶,老翁慢啄慢饮,小童一把夺走,一饮而尽••••••
茶文化纪录片的观后感3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观后感
因为很早以前对茶就有一种特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喜爱,也许就像小时候羡慕别人戴眼镜的那种感觉一样,所以看见有这个茶文化的社团,毫不犹豫加入了,社团第一次作业是看纪录片,写观后感。我不喜欢华丽璀璨的辞藻,不喜欢夸张的浮华,就随便写一写我看见的,我看见的不仅仅是茶。
每一集中都有有故事的人,感触比较多的是几位:米吉提,因为种子昂贵,为了给老婆治高血压病以及增加家庭收入,长途跋涉,骑马三天去夏季牧场寻找昆仑雪菊回来种植,一个帅气粗狂加细腻的维吾尔族汉子。南糯山争夺茶王的车杰、四川茶马古道的茶背子、西藏朝圣的卓玛一家、土家族小伙子徐凌、在加尔各答卖奶茶的印度人安纳塔亚米、在福州采茉莉花的贵州大姐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传达出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一种善良、一种担当、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之前最不喜欢的是茉莉花茶,讨厌那种浓郁的香气,一直认为那是茶叶本身散发的味道,现在才明白不是如此,是茉莉花和茶的融合才成了茉莉花,涵盖了那么多人的心血制成的茶,不能藐视任何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