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管理者做决策会考虑什么
导语: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只是其中一项。管理者在决策时通常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策略性的。 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他们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他们需要的是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决策的技巧;他们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决策,而不是巧妙的决策。
优秀的管理者做决策会考虑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做决策。他们知道最骗人的决策,是正反两面折中的决策。他们知道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所以说,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那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1.明辨问题性质
我们常犯的错误:
第一,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第二,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第三,是对某些根本性的问题界定似是而非;
第四,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问题。所以,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去寻求解决方法。他会问自己:“如果这个临时办法被长期执行下去,我会愿意吗?”他一定经常问:“这一解释能说明某些事件吗?能说明所有同类事件吗?”
2.确定边界条件
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即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或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和越精细,则据以做出的决策越有效,越能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探求边界条件的方法,是探求“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最低需要”。边界条件往往不容易找出来,而且每个人看到的边界条件往往也不尽相同。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在各种不同的可能决策中要识别出哪项决策最危险(所谓最危险的决策,就是勉强可行的决策,唯有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的决策)。若成功需寄望于奇迹,则问题不是奇迹出现的机会太小,而是我们不能依赖奇迹。
3.正确性比被人接受更重要
要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是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斯隆说:你当然可以折中,不过你必须先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折中”。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世界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远不会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
4.化决策为行动
从决策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行动的承诺纳入决策中,否则便是纸上谈兵。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1)若要化决策为行动,首先必须明确无误地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谁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问题,通常最容易被人忽略。
(2)决策行动还必须与执行人员的工作能力相适应。尤其是为推行某一决策执行人员必须改变其行为习惯和态度时,化决策为行动更是最重要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行动责任必须明确指定,执行人员必须确有能力,而且绩效的衡量及标准和有关激励制度,也都需要配合改变。否则,工作人员就会困于情绪冲突之中。
5.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应该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决策是人做的,人难免会犯错误。再不了起的决策,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即使是最有效的决策,总有一天也会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