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
心理落差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很多心理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心理落差有联。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研究很少,实证方面的研究更少,研究大学生心理落差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篇一
《我国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综述》
摘 要:心理落差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很多心理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心理落差有联。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研究很少,实证方面的研究更少,研究大学生心理落差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大学生心理落差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及干预机制等方面对我们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心理落差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gap and mental health;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inked with psychological gap.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ap, even fewer empirical aspects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ga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reviews from the respect of concept, produ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ap. Hope to highlight the areas of concern and thinking.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gap;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1 心理落差概述
1.1 概念
心理落差: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者假象的)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
1.2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分类
廖凤林和方平分别对大学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客观自我、镜中自我三种类别落差做了研究。这里的现实自我是指个体目前的真实状况;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最想达到的境界;客观自我是指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镜中自我指个体意识到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张萌将大学生现实与期望的心理落差分为:身份、环境、专业和自我能力的落差。由于受中学教育及家庭影响,大学生被认为社会地位高,有光明的前途,一旦踏入大学发现自己只是万千学子中普通的一员而产生身份落差。环境落差是由于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不像自己原先想的那样美而产生。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总体不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而产生专业落差。很多学生只看到别人的一技之长和自己很平庸,产生了自我能力的落差。
丁立平在“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一文中将心理落差分为:真实落差,即现实的自我地位的反差;假想落差,即心理构想的反差,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心理倾向;预期落差,即往日的理想与“未来现实”的反差。
1.3 干预与治疗
从有关文献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干预与治疗目前尚没有孤立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李磊与梁树清等人提出的高校学生心理落差干预措施主要是:(1)健全并完善心理预警机制。(2)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3)学校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陈碧妹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多种角色,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落差,具体从:(1)引导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2)引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4)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找回自信。(5)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目标,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大学生活计划。
丁立平提出克服心理落差的途径与方法为正确归因,客观认识自我,在认识上要做到:(1)正确归因,克服归因的基本误差。(2)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竞争意识才有动力,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3)不“固我”,客观的分析自我,根据自我的特点来确立发展方向,做一个打开心扉面向整个社会的人。
1.4 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拥有良好的心态对于以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研究发现一个大学生人生的发展与大学时期的状态相关甚高,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落差的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很多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的与心理落差有关,所以,研究大学生心理落差的产生原因及其防御与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影响因素
2.1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
(1)预期过高。由于中学的教育是把上大学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把大学形容的很完美,且认为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工作、好生活等,后来一旦发现不是理想中那样,很容易产生落差。(2)缺少应有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很多学生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踏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很平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原先的自我定位被打破,此时的大学生若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更有甚者会辍学。(3)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前大学就是目标,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外界推力很多新生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没有目标的大学生活是盲目的,从而产生落差。(4)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只是适应环境早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严重到请别人帮忙的程度。还有很多大学生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平庸而导致信心不足,有挫败感,不当的自我评价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5)人际交往问题。很多学生在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的情况下却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因性格和生活学习不同,造成同学之间沟通不畅,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常常感到自己被孤立,融入不到集体之中,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2.2 大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家庭原因
学生的家庭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最高的目标,父母、亲属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生平夙愿,并从小灌输沿着这条轨迹行进,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使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对自己的定位、对大学期望过高,结果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平凡的,甚至还是比计较差的,与上大学之前的各种期望形成了强烈反差。
2.3 大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学校与社会因素
(1)中学教育和引导的偏差。中学教育把上大学当作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使得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产生失落感,另外,中学时期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有关大学形象有失偏颇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2)高校教育体制与教师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的教育机制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热门专业的学生以优越的心理进入大学,但即将毕业时却找不到理想工作产生落差感。此外,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与大多数存在角色转换或适应障碍、人际交往困难、迷茫心理、情绪不稳定现象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不去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缺少主动关心和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3)社会因素。社会寄予大学生很高的期望,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应该能力强,一旦发现大学生没有理想中的那些能力,就会报以失望情绪,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学生对此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从而对自己、学校失望而产生心理落差。
3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研究现状
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落差与性别、年级、地狱及期望四个层次的关系。大学生心理落差主要分为5个维度:学习方面,人际关系,课外实践,自我评价,恋爱。
(1)性别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研究发现性别在各因子及总分上无显著差异(p大于0.05)。说明在校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的心理落差水平相当,在性别上不存在明显差别。(2)年级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在学习、自我评价、恋爱与总分方面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自我评价和总分上差异非常显著(p小于0.001)。在恋爱方面差异很显著(p小于0.01),在人际关系和课外实践无显著差异。(3)地域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通过对不同家住地的在校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差异性比较得出:不同家住地的在校大学生在部分上差异显著,说明心理落差总体水平差异显著,家住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明显比家住农村、家住乡镇学生的心理落差大。(4)父母期望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通过父母期望程度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各因子和总分上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父母期望程度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总分上、学习、人际关系、课外实践和恋爱方面差异显著,在自我评价上无显著性差异。
4 我国大学生心理落差的未来展望
(1)大学生心理落差的跨文化研究。以往研究往往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落差者表现的共同因子方面的研究很少。中西方生活、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心理落差的表现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未来研究可以加大大学生心理落差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范围.(2)量表及心理落差应对方式方面的不足。目前,对心理落差的研究没有成熟的问卷,量表的编制与应用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量表的标志样本较少,且受区域限制较大。有关对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的原因和干预措施基本上都是理论上的,是根据经验和猜测得出的,很少有实证研究去证明各个理论措施的有效性,建议将来可以对此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廖凤林,方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心理健康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
[2] 丁立平.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
[3] 李磊,梁树清,郭磊.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
[4] 陈碧妹.在教学实践中帮助新生克服心理落差[J].安顺学院学报,2012(1).
[5]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1).
[6] 刘秀花,赵茜茜,苑杰.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5).
[7] 马彩霞.大学生心理落差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聊城大学,2007.
[8] 宗传军,张颖,马彩霞.大学生心理落差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