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事例
名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名人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有关一些名人成功的事例,欢迎阅读!
名人成功的事例1:英格丽•褒曼
英格丽•褒曼18岁的时候,梦想在戏剧界成名。但是,她的监护人奥图叔叔却要她当一名售货员或者什么人的秘书。为此两人争执不下,奥图叔叔答应给她一次参加皇家戏剧学校考试的机会。如果考不上的话就必须服从他的安排。
为了能考上皇家戏剧学校,英格丽褒•曼还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方面,她为自己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品,表演一个快乐的农家少女,逗弄一个农村小伙子。她反复认真地排练这个小品。另一方面,在考试的前几天,她给皇家剧院寄去一个棕色的信封,如果失败了,棕色信封就退回来,如果通过了,就给她寄来一个白色信封,告诉她下次考试的日期。考试的时候,英格丽•褒曼跑两步在空中一跳就到了舞台的正中,欢乐地大笑,接着说出第一句台词。这时,她很快地瞥了评判员一眼,惊奇地发现评判员们正在聊天,相互大声谈论着,并且比划着。见此情景,英格丽•褒曼非常失望,连台词也忘掉了。她还听到裁判团主席对她说:“停止吧!谢谢你……小姐,下一个,下一个请开始。” 英格丽•褒曼听到这话后彻底失望了,她好像什么人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在舞台上待了三十秒就匆匆下台。她感到自己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投河自杀。她站在河边,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她的目光投到河面上时,发现水是暗黑色的,发着油光,肮脏得很。此时她猛然想到的是,等她死了以后,别人把她拖上岸后身上会沾满脏东西,还得咽下那些脏水。她又犹豫了:“唔!这样不行。”于是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回家去了。第二天,有人给她送去了白信封。白信封?她有了白信封。她真的拿到了被录取的白信封。多年后,已成为明星的英格丽•褒曼碰见了那位评判员。闲聊之际,便问道:“请告诉我,为什么在初试时你们对我那么不好,就因为你们那么不喜欢我,我曾经想去自杀。”“不喜欢你?”那位评判员瞪大眼睛望着她,“亲爱的姑娘,你真是疯了!就在你从舞台侧翼跳出来,一来到舞台上的那个瞬间,而且站在那儿向着我们笑,我们就转身彼此互相说着:“好了,她被选中了,看看她是多么自信!看看她的台风!我们不需要再浪费一秒钟了,还有十几个人要测试呐!叫下一个吧!”
许多人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拆,首先放弃的往往总是梦想。其实,一个人的梦想是与自己共存亡的东西,千万不可放弃。哪怕是置身于生死边缘的汪徉之中,只要还能抓住一块浮木,就在它上面写上“梦想”二字,只要还有生的希望,就应该让梦想和你生死与共。活着的话,梦想总有实现的时候。
名人成功的事例2:乔治•赫伯特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一只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金靴子赠与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微型录音机卖给了尼克松后,又一学员跨过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都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
八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将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时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小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座农场,那里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桔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桔树。倘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设置了26年。
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种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乔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网站公布之后,一些读者纷纷搜索布鲁金斯学会的网站,他们发现在该学会的网页上贴着这样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名人成功的事例3:贝多芬
着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着《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名人成功的事例4:何炅
只要没有虚度光阴,最后都会有路可走。努力吧!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动人的句号。阿拉伯语专业奇难无比。我们每天背新词、句型到深夜,第二天在课堂上依然难免犯错。我和我的同学当惯了所谓的“佼佼者”,面对这样的状况都傻了眼: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成就感在哪里?
同学们迅速分成了几类:有不分昼夜苦读阿语的,有抢时间、挤精力学英语的,有心眼儿活搞点儿副业的,也有逃避现实耗费青春沉迷于恋爱、玩乐的。每种选择都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事实上这些大一时的选择最后都导致了不同的就业去向。后来我也发现,除了逃避现实的那部分人毕业时慌了手脚外,不论大学期间学了什么、忙过什么,只要没有虚度光阴,最后都会有路可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要是当年就明白这些就好了。因为从小在美术、表演、演讲方面受到锻炼,入学后不久我就自觉不自觉地展示出在宣传及文艺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校学生会也很快注意到阿语系92级有那么一个上蹿下跳的何炅,便向我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加入学生会让我的大学生活完全变了一个样子。我发现大学的学生会原来可以自主地做那么多事情,而自己也可以从为同学服务中获取无限的快乐。
然而,表面的风光需要背后付出双倍的努力。阿语的学习没有窍门可言,每一点进步都要付出相应数量的刻苦努力。我的同学们都一丝不苟地学到11点宿舍熄灯才洗漱休息,而我往往这个时候才结束学生会的工作离开办公室。蹑手蹑脚地回到宿舍,我会悄悄地点上一根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开两三个小时的夜车,尽量把做学生会工作占用的时间补回来,保证自己的学业不要落下。
同学们都惊讶于我的精力和耐力,有时室友睡了一觉醒来还看到我在摇曳的烛光前,常常动用武力把我这个拼命三郎赶到床上去。
在我的入党发展会上,大家这样说:虽然何炅的阿语成绩不算很好,但他的确一直很努力,而且他有为同学服务的热心和能力,较之只会读书的学生更可取。我听得只想流眼泪,更从这席话中听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深深的期待。
1994年的6月,我通过北京市的一次高校小品比赛获得了参加中央电视台当年大学生毕业晚会现场直播的机会。我在那次晚会上表演的小品《渗透》获得好评,我也经由那次晚会见识到另一个五彩缤纷的广阔世界。
面对机会,我没有留恋象牙塔里的风平浪静,未涉世事的我相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我开始走出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我比我的同龄人快了一步。
我考虑了很久,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可学生的天职毕竟还是学习。更何况我已经培养了那么多年能力,也该好好学点东西了。于是我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退出校学生会,推掉一切外界活动,辞掉电台主持的工作,收心回教室,专心学习。
在北外求学的最后两年,我从喧嚣归于平静,安安静静地走着宿舍——教室——图书馆的三点一线,同学们有些惊讶我真能那么彻底地把心收回来,而我也重新感受到了做一个纯粹学子的乐趣。1997年毕业时,我的阿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在系里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地留校担任教师,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出人意料但完美动人的句号。
名人成功的事例5:王宝强
王宝强,男,1982年出生于河北南和县大会塔村。从小家境贫寒,家中姊妹众多。8岁的时候,他怀着对电影的热爱,说服家人,独自一人去了少林寺,成了一名少林寺俗家弟子。在他眼中,少林寺是拍电影的地方。原来,宝强是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以为只要进了少林寺就能拍电影了。经过几年的修炼,14岁的王宝强抱着他的"演员梦"离开了少林寺,毅然地来到了北京,成为众多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北漂演员中的一员。从此,他的电影寻梦之旅也起航了。
生平第一次到了北京。一路打听,终于摸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三天后,他得到了生平第一个角色--剃光了头,拖着一条假辫子,穿上长袍马褂,在"清代"的大街上"溜达"。虽然是个群众演员,"溜达"一天也只有二十元钱的报酬,但终于拍上了电影,王宝强打心眼儿里高兴,他溜达得比其他人更专心。没多久,电视剧拍完播出了。王宝强瞪大了眼,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但在各个场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却始终没能见到自己。这时,他才搞明白,群众演员和演员是不同的。就如同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通过查字典弄明白了,原来马和骡子是不同的一样。王宝强不免有了片刻的难过。
2002年的大年初一,王宝强没有吃到饺子,他蒙着被子大睡了一天。他不知道,在南和的家里,不知儿子下落的妈妈也蒙着被子伤心地哭了一天。大年初五,王宝强就出来找活儿。兜里揣着的一百多元钱,是他全部的积蓄。谁知屋漏又遇连阴雨,一时失手打碎了一块大玻璃,被罚去了一百元钱。一天没有任何东西下肚的王宝强,花一元钱买了五个馒头,闷着头,一口接一口地吞。吞完后,他没敢喝水,害怕把胃撑坏。
为了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王宝强还在各个剧组担任武打替身--只有远景和背影的那种替身。他必须一次次地攀上高高的梯子,又一次次地摔下。"水泥地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我能听到自己每次摔下时'砰'的声音。"直到今天,王宝强有时一闭眼还会想起当时自己摔下去的感觉,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充当群众演员和武打替身的收入很低,有时是一天几十块钱,有时是两顿盒饭。更多的时候还是没电影可拍,为了生计,王宝强就一个工地一个工地的找活儿干,成了农民工,搬砖和泥筛沙,什么都干。为了电影,他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演员梦。
2002年,机会还真被他"等"来了--出演电影《盲井》中一个进城打工几次被骗的农村少年。《盲井》拍摄时,剧组经常要在几百米深的矿井里工作,条件实在太艰苦,不少演员都中途退出了,而只有16岁的王宝强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当年,导演李扬就预言这个"土"小子,日后定能成气候。但他没有想到,好多人没有想到,整个中国电影界也没有想到,就是这部"农村戏"让宝强拿了那一年的台湾电影大奖--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没多久,他就得到了与一些大牌明星同台演出的机会。被冯小刚挑选出演当时自己的新片《天下无贼》,当冯导第一次与王宝强见面时他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