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论文范文

2017-02-20

文学教育似乎越来越受重视,但从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课改的实践过程来看,文学教育的发展仍是充满坎坷,令人担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教育文本细读的地位与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日记》,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二:文学教育和德育融合途径研讨

摘要: 过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一般都是由一些教育者来决定具体教授和灌输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重视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德育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就连一些行为规范也变得十分抽象。

关键词:文学教育;德育融合

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很多知识分子的帮助,要培养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意识,应该从高等教育开始。因此,高校的大学生自然也就成了这些优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主体。显然,他们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做后盾是不行的。可是在这些年,高校的学生非但未能担当此重任,反而在现在社会的复杂浪潮中丢失了文化修养和素质,这对于他们提高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而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能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在高校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学教育处于断裂和分离的状态。出现上面所说的那种状况,原因主要有:

1.招生数量的影响

在过去,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相对于现在来说较少,相应的质量就会高,当然那时的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层次还是较高的,并不存在人文修养缺失的问题,所以人们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现在无论是在招生数量还是在人才质量方面都有所下降,但在重视程度上仍没有什么提高。

2.高校课程的设置

过去的时代,大部分高等学校都会针对学生开设一些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的选修课,这必然会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有帮助。另外,过去的高校所开设的选修课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使得学生能够选择的余地也会小,而且当时社会还没有这么多的诱惑存在,学生针对开设的这些课程就只能客观接受。现在的社会状况却不一样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有很多种,学生不一定会选文学方面的,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很多诱惑,所以学生背离了原来的路,不再去重视这些。

3.任课教师的影响

以前担任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是很高的,他们一直误以为学生也会跟他们一样,会非常积极地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或者听一些文学的讲座等,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学水平。但是现实证明老师的想法错了,现在能够主动去读一些文学名著的大学生已经很少了,特别是学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在他们眼里一直信奉着中国过去的那句古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再加上外界的诱惑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在课余时间,很多大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做兼职、谈恋爱等,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所以,老师其实是高估了自己学生的水平。但是最可悲的是,当前文学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离成了一种必然,大家也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现在的人不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高低,而是关注他们能否在毕业时找到好工作。很多德育教师也认为德育教育要做的就是学生的思想工作,至于提高文学素养与他们无关,不是他们的责任,所以,这也造成了文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分离。

文学教育和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严重缺失,所以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利用好思想道德教育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换句话说,将文学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的是人,是首先了解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后,重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关心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既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又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首先通过德育教育满足并实现他们的合理需要和一定的利益时,才能提起他们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这样德育教育才会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所以,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这符合现在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德育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体现出现代德育教育的发展态势。而要想实现人文关怀,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文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当然,融合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文学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融合意识

不管是文学教育的教师还是德育教育的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融合意识。这里的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它与物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过去人们曾经把意识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能够脱离人体的灵魂活动。事实上,通俗来说,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人的思想。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对于物质又有很强的反作用,意识本身有能动性,不论是人类的产生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生,都伴随着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一种自然的产物,人们内心的某种意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作用,使人的行为向着同意识相一致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想实现文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有关的教师必须要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意识,然后,在这些意识的影响下才会有所行动。

(二)把文学教育融合到德育课程中

过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一般都是由一些教育者来决定具体教授和灌输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重视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德育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就连一些行为规范也变得十分抽象。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太大、太遥远,以至于他们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使得教育失去了自己的作用,而且教育的方式一般也都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式的教学,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感受以及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一些特殊需要置之不理,没有满足学生在现实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使得德育教育严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致学生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当然其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重任也就难以担当,失去了作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的德育课中将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该在讲授课件的制作方面多下点工夫,在课件中多添加一些带有文化韵味的音乐,在课件字体的设置上多多体现我国的文化传统等,这样就会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文化教育的氛围,让他们于无形中感受文化的韵味,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三)开设与两者相关的整合性课程

这里所说的整合性课程也就是把文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将这两种课程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门新课程。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综合有很多层的含义:第一,是对内容的一种整合,而这种整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两门课的内容放在一起,而是进行融合,这样才不会因机械地整合而带来很多的不适应,使学生产生不适的感觉。第二,师资方面的整合。在以前,这两门课是分别由各自学科的教师来任教的,他们都只单纯具备自己学科的一些知识。可是整合之后的课是与两门学科都有关系的,所以必须把这两科的师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让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随着我国的发展,现在高校中通过跨学科来攻读研究生的人有很多,所以高校在招自己的教师时,可以刻意地选拔一些文学背景较好的德育教育专业的人才,或者是招一些德育教育背景较好的文学专业的人才,这些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跨学科整合方面的人力和财力。第三,文化整合。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很多相背离的、不同的文化要素整合成一个较为和谐的统一的文化模式,这也是把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核心部分。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德育教育融于文学教育之中,通过文学教育来陶冶和净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从文学书到图画书:读图时代的教育思考肖绍聪,刘铁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25

2、对文学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学习试验修订版高中语文大纲的几点体会方智范课程.教材.教法2001-08-20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范文

2.汉语言文学教学教育论文范文

3.有关文学论文范文

4.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5.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