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6亿人,互联网视频用户数量也逐步攀升。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计算机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计算机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论文篇一
《 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 》
一、大数据筑起互联网电视的升级梦
2015年6月8日,第21届上海电视节隆重举行,电视行业如何借助于大数据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如何依托大数据创新商业模式,助力“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产业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成为电视节论坛的核心话题。而在13天前,2015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刚刚圆满落下帷幕。无独有偶,这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如何通过大数据运用实现中国电视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峰会上,全世界的商业大佬的目光一同聚焦大数据,《2014中国互联网电视发展白皮书》起草企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电视服务提供商优朋普乐科技公司的副总裁韩怡冰说:“在平台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犹如用户的DNA,真实地反映出每个用户的内容偏好、观看时间、地理位置及社交互动等等多方面的信息大量精确的数据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为用户精准推送电视节目,而且也会为互联网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变现机会。”2015年6月5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其中特别提到,大力加强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优质文化信息内容资源和传播平台建设管理,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而这些方案实现的背后核心基础技术之一就是大数据技术①。
由此可见,随着大数据时代加速到来和互联网电视的迅猛崛起,大数据已然成为了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其将带来电视行业的革命性变革,筑起互联网电视的升级梦。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概念的兴起,我国的互联网电视产业开始风生水起,取得不小的进步,并且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形态格局,一为传统电视制造商推出的互联网功能融合电视,诸如长虹、康佳、TCL推出的带有互联网功能的电视;二为互联网企业生产的电视盒子,其与平板电视结合成为了一种特别的互联网电视系统,诸如乐视、小米、阿里云等推出电视盒子。
三为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电视企业合作共同推出的互联网电视,如爱奇艺TCL电视、阿里创维电视等等。这些互联网电视虽然已经实现了互联网通路,集合了互联网功能,并且引入了诸如在线家庭游戏机、在线家庭KTV等在线功能,但是从实质意义上说,其还属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电视,其在数据的搜集、利用、分析和反馈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共享,互联网电视产业将出现革命性的飞跃。简而言之,在过去,人们孜孜追求的是数字化,是功能的融合,而在大数据时代,实现的将是数据化,三网融合的实质将成为数据的大融合②③,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将让互联网电视产业实现服务投放精准化和营销推广高价值化,实现转型升级。
二、大数据驱动下再定位:将互联网电视打造成家庭数据中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PC电脑等数据处理终端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风起云涌数年间,手机网民数量一路飙升,快速超过了PC端网民,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多达5.57亿,占总网民数的85.8%。在移动互联网兴盛的时代,在大数据崛起的时代,各种数据处理终端重新审视和定位已经成为了必然事件。电视机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客厅媒体”,它具有位置特别、体积大、屏幕大、对固定电源需求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令它具备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可安装大功率处理器实现高速数据处理的可能性,在大数据时代,其可以成为家庭数据处理的中心。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互联网电视应该扬长避短,不应与手机、平板电脑、PC电脑去死磕隐私化、个体性化、移动化和轻便化,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成为家庭数据信息处理平台,成为云计算的节点,定位为大数据时代下的家庭数据中心,成为家庭成员使用和分享数据的信息港湾。要将互联网电视打造成家庭数据中心,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互联网电视应该注重提高数据处理和交换能力,注重兼容性,使其成为家庭成员数据交互的平台。
众所周知,目前人们使用的便携性终端因为其轻便化和私密化的要求,其数据处理能力往往受到局限,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个人数据处理终端无法依靠小小的芯片和单薄的电池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交换和分析,而体积大、依靠固定电源的互联网电视则可以成为家庭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平台,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因此,应该注意提高互联网电视的硬件配置,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并开发可对接各种个人终端的借口,让互联网电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同时还是家庭数据处理中心。
2.互联网电视应该注重物联网匹配性构建,以适应物联网发展要求。
众所周知,物联网构建已经成为了未来的一大趋势,与大数据技术一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借助感应技术、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等技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物品和网络的无缝连接,达到高效识别和管控。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电视借助互联网技术,可称为物联网信息交换的平台,其可成为家庭单位内智能识别、跟踪、定位和管控的中心,成为家庭信息与外部信息交流互动的桥梁。因此,这就要求互联网电视的设计生产者要注重物联网匹配性构建,以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3.互联网电视应该注重家庭数据存储的体量、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家庭数据信息的储存中心和交流中心。
互联网电视一旦成为了家庭数据中心,其就必将成为家庭数据存储平台,家庭成员可以定期将自己个人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转存至互联网电视中,实现安全存储和家庭分享。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比方说,家人无论谁每次出游都可以将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拷入互联网电视中的家庭相册里,然后其他家庭成员一回到家,就可以打开电视查看这些照片,并实现互动。试想一下,如果在春节团聚的日子,在看春晚之前,一家人围着互联网电视坐下,共同分享家人一年中拍摄的照片,一定是件幸福的事情。而互联网电视一旦成为家庭数据中心,其理该拥有足够的体量,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本身的依赖将不断增高,一个家庭的数据丢失将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4.互联网电视应该注重家庭数据应用的扩展,以适应家庭辅助需求。
互联网电视要成为家庭数据中心,其核心是服务于家庭,因此围绕着家庭需求的数据应用开发应该是其重要方向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电视应该能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家庭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为家庭决策提供辅助,给家庭生活带来精确的指导,其应该成为审视自身家庭状况,提供家庭生活问题解决方案的数据港湾。
三、大数据驱动下的赢利之路:让数据实现价值腾飞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腾飞,传统媒体被颠覆,电视作为传统媒体霸主的地位已经被瓦解。传统电视市场已经被各种新兴媒体终端所瓜分,垄断优势不复存在。现如今,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有互联网,受众就可以通过手机收看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和视频影像。而大数据的崛起,给电视产业带来涅槃重生的机会。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电视的重点不应该再围绕电视节目播出,而应该向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转变。而赢利模式也应该相应改变,要用数据实现价值腾飞。化繁为简,可将赢利模式简述为:“构建家庭信息中心→收集家庭成员数据→进行社会化分析处理→广电部门对数据进行家庭和个人层面的重组分析和二次开发→为家庭提供精准服务获利的同时生产数据产品向商家销售获利”。
电视作为一种客厅媒体,拥有着巨大的家庭用户群,其背后是无限的家庭数据,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数据的价值无疑是不可限量的。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电视产业中的主角是数据营销商,不再是电视节目供应者,互联网电视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电视节目的收看功能,其将成为家庭数据的港湾,其功能将不断扩展,其价值将不断被体现,围绕着大数据展开的营销和推广将更加精准,其数据的价值将不断提高。正如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2015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上致辞所言:“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未来!”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加速到来和互联网电视的迅猛崛起,大数据技术无疑成为了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它将带来互联网电视产业的革命性变革,驱动整个电视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充分认识大数据技术具备的强大推动力,让互联网电视实现准确的重新定位,使其成为未来的家庭数据中心,成为家庭信息与外部信息交流互动的桥梁,并研讨出适合于大数据时代的赢利模式,用大数据实现价值腾飞。
大学计算机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论文篇二
《 互联网电视界面视觉要素设计研究 》
1色彩
在互联网电视界面设计中,色彩是超越文字与图形的、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视觉要素。色彩对于界面的影响体现在明度、纯度、色相等因素的对比与调和。通过不同层次色彩的搭配起到对界面空间层次的划分,体现色彩对于界面整体性的控制与影响,从而赋予界面空间特定的情感。从色彩的视觉层次来讲,色彩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因素是造成视觉空间与影像空间层次的要素。暖色调使人感到温和,有亲近感,造成空间上的前进;冷色调使人感到冷酷,有疏离感,造成空间上的后退。纯度越高的色彩,越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关注,因此图标往往使用纯色系。纯度越低,越适合做背景,因为背景需要能够衬托前景醒目。在界面的色彩搭配中,并不存在一定的规范,需要设计师根据界面整体风格的要求来进行搭配。如果想要清新活泼的视觉效果,那么就可以选择多用纯度较高的色彩。而如果想要低调奢华的质感,那么选用无色相搭配少量红或金则是常用的搭配。
2质感
质感是指在界面设计中通过对视觉元素的设计与处理制造出与现实世界中相似物体的感受,是在界面设计中制造独特视觉语言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质感的表现其根源是拟物化的设计风格。在电视界面的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材质有透明玻璃、高光泽度金属、轻盈的磨砂冰以及布纹、木纹等质感。对于材质的渲染可以提高界面视觉元素的真实性,使用户产生现实场景的代入感。对于初次使用互联网电视产品的用户来说,这种感受可以增加用户使用界面的趣味性与生动感。如果视觉效果创造得当,还可以增加用户对界面信息的捕捉速度。
3ICON
Icon是指数字媒体界面中的数字化图形标志,作为用户图形界面的核心要素,在界面中起到识别和引导操作的功能性作用。在互联网电视的界面设计中,图标可以分为系统图标、程序图标、状态图标等。对于互联网电视界面图标而言,由于主要功能都与播放、观看有关,因此需要将电视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的视觉习惯考虑在内。电视用户由于天生具有的娱乐属性,因此更加需要简洁的视觉策略。一屏的图标数量不超过20个,一般在10到15个之间。在图标设计上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可读性:
图标信息传达准确,不会使人产生误解、猜测或者无法理解的情况;
(2)易用性:
用户能够接受图标的样式并习惯于将图标作为引导操作的指示物,且便于用户培养出正确的使用习惯;
(3)个性:
虽然界面中的图标要求风格一致,但是在图标本身的设计中还是需要个性化的设计,以表达个性的视觉阅读和视觉表达;
(4)延展性:
图标在组成系列之后还需要考虑后期界面的维护与升级。因此,确定的图标风格需要能够便于后期延展。
4结语
当今OTT互联网电视行业正处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对于此类产品的界面设计理论总结还不够完善。通过这段时间对用户体验及界面设计相关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结合HG680项目的实际设计工作,对OTT互联网电视界面设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此类产品的界面,应当以用户为中心,分析界面设计中的信息架构、视觉风格、视觉元素设计、动态视觉设计等。其目的是为了使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真正将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产品功能相结合,创造符合用户审美习惯与操作习惯的界面。
大学计算机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论文篇三
《 互联网电视网络状产业研究 》
一、产业链整合的组织实现形式
目前我国互联网电视产业链整合主要分为全产业链的纵向打造或选择成为核心节点的企业横向发展两种方式。以乐视为例,其全产业链布局,不断实现分工的优化,掌握着产业链上的核心业务,在内容制作方面通过投资收购、版权交易等手段牢牢掌握产业链的核心和利润源,以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将用户锁定在乐视内容平台上,打通产业链每个环节,放大产业链价值以获得高收益。低价值环节通过代工、合作等方式外包给其他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与乐视构建全产业链模式不同,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选择在产业链整合中做下游节点核心企业,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核心资源融入到整体产业链中来,通过较强的协调能力获取产业链单个节点的主导权。无论是全产业链的打造还是选择成为节点企业,这两种整合的路径都是基于“新木桶效应”。企业将自己的“木桶”解构,拿出最长的一块或几块去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大的“木桶”。
企业都把焦点放在它最擅长的业务领域,能够最大化地释放它的资源和能力,凸显主体的竞争优势。相较之下,优势节点企业的产业链整合尽管也可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产业链整合的主导权,但由于采用的多是横向跨产业联盟的方式,在品牌文化、战略上不同产业在合作中往往采用共同品牌策略、通用渠道和共同运营的方式来推进产品,实际则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考量而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这就会影响到产业链整合的效率,难以实现产业链整体竞争价值。而全产业链条整合的方式能够使之更积极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为迅速敏捷地协调市场需求、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从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向着品牌整合、文化整合跨越,将之纳入到统一的平台中运作。但资金缺口成为其最大的掣肘。
二、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互联网电视产业链整合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产品的模块化整合仍然处在一种半模块化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软件产品的模块化程度低,其产品生产形态分散、协同性较低,缺少专门针对互联网电视受众群以及互联网电视内容的生产。其次,目前在TV版、APP以及电视游戏方面的研发仍然呈现一种观望的、零散式的状态,致使最终的产品表现出脱离市场需求、开发周期长、产品体验不佳等问题。网络状产业链条作为一种网络状的存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各环节的平等性和流通性。在互联网电视产业链中随着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和网络形态的加深,产业价值链条的“微笑”曲线会不会更加平缓,即不同节点的价值差异是否会缩小,而利润分配的差异是否又会随着网络节点市场势力的竞争发生动态变化,这些是互联网电视产业链整合研究需探讨的。
有关大学计算机互联网电视产业定位与发展论文推荐:
1.大学计算机的论文
2.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3.大学计算机信息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大学计算机教学研究论文
5.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精选范文
6.电大计算机专业论文
7.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