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配合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200例
【摘要】 目的 观察微波加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40例喉源性咳嗽的患者随机分成微波加中药组(200例)和微波组(140例)。两组在微波术后均给予草珊瑚含片含化,罗红霉素、地塞米松口服,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1-2周。结果 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及P<0.01) ,微波加中药组疗效优于微波组。结论 微波加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效果显著。
【关键词】 喉源性咳嗽 微波 中药
喉源性咳嗽系指喉咽疾病所引起的咳嗽,其主要症状是咽痒、咳嗽。笔者自2004年6月-2009年6月采用微波加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患者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方法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①症状特点为咽喉不适作痒,痒而有刺激性咳嗽,咳而无痰或咯少量白色黏液性痰。②咳嗽时间2周以上。③胸肺无异常。④咽黏膜呈慢性充血,咽后壁有散在淋巴滤泡,鼻内窥镜下见舌扁桃体慢性充血,舌根部有散在颗粒或聚集成块的淋巴组织团。⑤接受过抗生素及止咳药物治疗无 效 。
1.2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门诊患者340例,将其随机分成微 波组与微波加中药组。微波组140例,男82例,女58例;年龄13~56岁,平均36.5岁;病程2周~2年。微波加中药组200例,男136例,女64例;年龄14~55岁,平均36岁;病程2周~2.5年。
1.3 治疗方法
1.3.1 微波组;患者取坐位 (咽反射敏感者术前4h禁食),1%地卡因喷雾咽部3~4次,后再牵拉舌体喷雾喉部2~3次。重度舌扁桃体肥大可在鼻内窥镜下用5mL注射器连接扁桃体注射针头抽吸1%利多卡因1~2mL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和佳 医械微波治疗仪,调整好时间,输出功率设定为40~60w。先行咽后壁的淋巴滤泡热凝治疗。然后,用纱布裹住患者舌尖,将舌拉出,术者左手持鼻内窥镜,右手持可弯曲的辐射器环形头触及肥大的淋巴组织团块进行凝固,每次持续热 固时间3S,使病变组织全部凝固变自为止。患者微波术后予草珊瑚含片含化,罗红霉素胶囊150mg、地塞米松片1.5mg口服,均2次/d,治疗5~7d。个别因疼痛进食困难者可予静脉输液治疗。术后1~2周进软食,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伴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年老体弱多病者禁用微波治疗。
1.3.2 微波加中药组 微波治疗同微波组。中药予“三拗汤”加味。组方:麻黄10g、杏仁10g、甘草10g、苏子10 g、莱菔子10g、百合10g、射干10g、荆芥炭10g、干地龙10 g、蝉衣10g,1剂/d,连服1~2周。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咽痒、咳嗽消失,咽部充血消退,咽后壁及舌根部 淋巴滤泡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咽痒减轻,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咽部充血减轻,咽后壁及舌根部淋巴滤泡减少变小。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疗效统计见表1。
表一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微波组 200 132(66.0) 60(30.0) 8(4.0) 192(96.0)
微波加中药组 140 70(50.0) 48(34.3) 22(15.7) 118(84.3)
两组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5.415,P<0.05;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7.026,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喉源性咳嗽在临床上时有所见,患者多就诊于内科,经用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物治疗效果差,多因迁延不愈而就诊于耳鼻咽喉科。其临床特点为:时发咽痒,如蚁行,痒则作咳,愈咳愈剧,呈呛咳,阵发性发作,一日可几次至十余次,咽不痒则不咳,痰少或无痰。胸部x线片血常规均无异常发现,肺部听诊有呼吸音粗糙,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咽部充血,咽后壁及舌根部可见淋巴滤泡增生。江刚等[1]用微波治疗慢性增生性咽炎,刘灵文[2]用之治疗慢性舌扁桃体炎都收到很好的效果。笔者用微波将咽后壁及舌根部增生的淋巴组织一起治疗,目的为消除或减轻咽部病变的刺激,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鼻内窥镜下操作容易、方便迅速。
本证属中医“慢咽痹”范畴[3],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肥厚性咽炎”。喉源性咳嗽最早由干祖望[4]命名,认为咳嗽一证属肺经病。主要是感受风邪,残邪未清而移祸,残邪困于肺经,长期难泄,日久邪越困越紧,故而咽痒咳嗽难愈,其邪在肺,应从宣肺人手。三拗汤加味中的麻黄、杏仁、甘草宣肺逐邪;苏子、莱菔子化痰顺气;荆芥炭解表祛久困之邪;百合、射干清热利咽润肺止咳;干地龙、蝉衣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利咽、润喉宣肺止咳之效。因此,微波配合中药两者起到了互补作用,内外合治既收效迅速又巩固疗效。
参 考 文 献
[1]江刚,钟健略.微波治疗慢性增生性咽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耳鼻 咽喉科杂志,1997,11 (6) :283.
[2]刘灵文.微波治疗慢性舌扁桃体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 (8) :371.
[3]王永钦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91.
[4]干祖望.干祖望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