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017-05-26

文言文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知识,如何学习文言文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供你参考。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

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都看成实词。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要学习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同音的字的义。掌握好通假字的学习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一词多义在古汉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的意义之间,关系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远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确定。

(四)要学习和掌握古今异义。亦即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其次,要学习与掌握文言虚词。人们常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体方法是:⑴结合语境就句学习,学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离开了句子就无从理解其义。⑵分析归纳,注重积累。⑶牢记复音虚词,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

㈠判断句;㈡被动句式;㈢句子成分的位置。这类句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㈣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谓的省略句;㈤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普通话来翻译文言文,真正做到“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除了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配合外,还有对译、增补、替换、保留、删削、调序这六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多看,多背,多练,多记

多看有关文言文的书籍,文章,培养语感

多背著名的文言文,其实如果你在上学那掌握课本上的就足够了

多练习在看文言文的同时,也最好能逐字逐句翻译

多记文言文中的一词多译现象,实词的常用意向,虚词常用意向

最佳答案:加5分

第一编、实词

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问题。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分辨实词词义的能力。

一、常用实词100个:

拔、拜、暴、报、被、比、郧、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二、解题方法

代入法。即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2000第11题A、威自京都省之: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知道

D、后因(通过)他信,具以白(告诉)质:使者

2、结构分析法。即看该词与其它词语的结合关系,从词性上判断。如

2000第11题C项。取樵炊爨:打柴(×)

A、烟淘微茫信难求。(状语,副词,实在)

B、以蒋氏观之,犹信。(状中结构,相信)

C、楚王贪而信张仪。(动宾结构,相信)

D、信义著于四海。(信义是句中的主语,名词,信用)

3)命猛将统兵数万。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通过已知推断未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之意。)

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借助“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为不正或倾斜的意思)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我们也可以从句式结构看,该句对仗,“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中互文也常见。互文多为近义,联系互文也可理解词义。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殚”义可由熟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信而见疑,中而被谤。(“见”由“被”推知为“被”义)

通五经,贯六艺。(“贯”由“通”推知为“贯通”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由“用”可推知为“被任用”义)

※※※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借助“地”可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避免将“诡”解释“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的将“诡”解释为“隐蔽”)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借助“戴”将“腰”定为动词,进而解释为“腰上佩带着”)

4、根据上下文意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如: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用法律制裁)

5、音训

借助音训推断词义,就是借助音近和音同的特点,利用通假,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的方法

昂其直,居为奇货。(“正直、直线”解不通,应为“价值”)

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成归,如被冰雪。

6、联想推断

试卷上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根据联想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较,辨其异同,然后判断其词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如

“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且作宾语,宾语前置。因此,“不以外夷见忽”可翻译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薄”可借助“日薄西山”中的“薄”来推断,当理解为“接近”之意。“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来推断,当理解为“招致、招引”的意思。

第二编、虚词

主要题型:

选择与例句中的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项

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思(如2000年第12题)

解题方法:

1、积累。如“相”“见”

2、关键看前后词语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及单句结构等)

注意“之”“是”的指代内容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⑴比较的方法,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如:1998年试卷第17题

⑵也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用两两比较的方式考查四个虚词的用法上的差异

例如:1999年试卷地12题

⑶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大选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