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相关话题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下面是有小编为你整理的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的:
1、亲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2、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3、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出示
10-34+410-62+55+3
10-58-77-49-09-8
6-69-28-24+63+6
9-02+39-50+74+2
二、整理知识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计算题?
分组看书整理后汇报
2、观察
A出示10以内加法题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加法题,它们按一定的规律排成这个样子,你能看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B练习,师任点几题让生回答
C照刚才的观察方法再观察减法表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同座互相点一题考问对方
3、除了加减法式题,我们还学了图画式应用题
师出示P79熊猫图和书包图。
你能说出图意吗?大括号里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1、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和减法
2、图画式应用题
3、填括号
4、口算计时完成
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二
一、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第44~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
① 通过例题讲解运算的意义。在例1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也表达了加法在这里的具体含义。
例2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人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② 变换情境与素材,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分别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两幅图(两小题),左边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右边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或补充缺少的被减数。可见,教科书让学生内化运算意义是逐渐提高要求,逐步深入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右边一幅图,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
通过画图体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画图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如“2+1”是2个和1个合起来,“4-3”是从4个里面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后组织学生议论:还可以怎样表示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作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形成较概括的体验。
二、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52~56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只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更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例题让学生体会两个算式是怎样根据一幅图写出来的。例5的情境图里,5个小孩拿着工具准备植树,1个小孩推着车也去植树,算式5+1=6与1+5=6都是求一共几个小孩去植树,都是把5人与1人合起来,结果是相同的。
例6的情境图里,一共有6个小孩在植树,减去4个男孩,剩下2个女孩;减去2个女孩,剩下4个男孩。图画里一共6棵树,减去正在种的2棵,还剩4棵没有种;减去地上的4棵,2棵正在种着。
这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了解图画的意思,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两道加法算式都是把5和1合起来;两道减法算式都是从6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这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认识就发展了一步。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助学生掌握“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两式”是教学难点,经常“扶”学生一把。
第52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4+3=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4”和“3”分别与图中的4个红辣椒和3个青辣椒上下对应。让学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4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顺着图意思考的算式比较容易,两个“试一试”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从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一图两式的思考。
三、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8~6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分别在第二阶段教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法与减法间的内在联系。“一图四式”清楚地表示了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的运算,蕴含了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更不讲“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具体的算式里 “有所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也都是“一图四式”。另外,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教材提供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历“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8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例7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仔细看图,收集有用的信息。学生对情境图会有兴趣,往往关注救生圈的图案、颜色、形状,这些与下面的算式无关。要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到“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或“男孩有5人,女孩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进行;最后沟通两组(四道)算式的联系。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写出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反思四道算式的写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