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变更管理办法最新版全文
在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4M要素(人、机、料、法)进行管理和控制,使这四个因素在保证质量的范围内安全合理的变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符合标准及客户要求。下文为4M变更管理办法做出了详细的整理。
4M变更管理办法最新版
1、目的
在生产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4M要素(人、机、料、法)进行管理和控制,使
这四个因素在保证质量的范围内安全合理的变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符合标准及客户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批量产品生产过程中4M(人、机、料、法)要素的管理。
3、4M定义:
是指批量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
(含环境场所)等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影响的变更。
人(Man):是指生产过程中作业者因缺勤、调动、离职、代岗或复岗时,由另一个新作业者代替进行作业时,所产生的变更;
机(Machine):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模具、工装、夹具、检具的新增、修理、代用变更; 料(Material):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原物料、辅料、包装物资等变更。
法(Method):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参数、材料配比等)、检验方法、作业方法(制造、整理、包装、周转等)变更。
4、职责
4.1变更提出
原则上公司内部变更各部门均可提出申请,并根据变更内容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必要研讨,经评审后由实施部门负责执行变更;各4M变更实施部门要建立4M变更的台帐,记录变更的编号、产品型号和结果等。
4.1.1制造部技术组:负责产品工艺流程、模具、工装、检具及方法等变更的实施。
4.1.2制造部生产组:作业人员晋升变更的申请,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资格验证,实施变更;内部变更引起的呆滞物料变更处理的申请,跟踪等。
4.1.3供应链:材料(含构成零部件)变更的申请提出和实施,及供应商的变更受理;
4.1.4工程部:机器,方法、设备变更的申请提出和实施;
4.1.5市场部:负责客户提出的变更受理,负责收集和内部反馈客户的评审结果;订单完成后库存呆滞料的变更处理的申请,跟踪等。
4.1.6体系:负责对所有变更事项进行监督及对变更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确认。汇总4M变更结果,应建立4M变更总台帐。
4.2 变更评审实施
4.2.1 变更申请通过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由申请部门组织相关评审部门,根据变更内容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程度进行必要的研讨;由各评审部门审查确认后,变更责任部门执行变更;或根据变更管理类别(送样、申请,记录)由市场项目收集客户意见后实施; 4.2.3 对相关部门进行变更培训,记录保存变更履历。
注:评审部门包括但不限于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设备管理部门。
4.2.4 4M变更实施部门对变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要有应对预案;
4.2.5 4M变更实施部门及相关部门需修订变更涉及事项(如工程图纸、SOP、FMEA、控制计划,SIP,ECN,BOM,QC工程图,工艺流程图等);
5 4M变更管理类别:送样,申请,记录
5.1 送样:变更前须试制样品,并向客户送样认可。
5.1.1 变更前,需向部门内部提出变更申请,由实施部门组织评审部门评审,通过后由变更实施部门试制样品,并向客户送样,合格后客户认可,才能实施变更;
5.1.2 变更申请部门须填写《(4M)工程更改申请单》并执行“4M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实施部门审查后,由变更实施人将通过的《(4M)工程更改申请单》和其它相关评审报告记录在《(4M)工程更改通知单》中,客户评价结果由市场部项目收集客户评价结果反馈给变更实施部门等有关部门,批准生效后,实施工程变更。
5.2 申请:变更须启动“4M变更管理流程”进行评审实施。
变更前,需向部门内部提出变更申请,变更申请部门须填写《(4M)工程更改申请单》并启动“4M变更管理流程”。由实施部门组织评审部门评审,经客户或责任部门确认同意后才能实施变更;
5.3 记录:此类变更须责任部门记录并保存。
由责任部门管理记录相应变更,并保存相关记录。为了确保变更的履历(可追踪性),供应商应自从该变更品的交货日算起保管3 年。
6 变更管理内容
6.1 客户提出的4M变更
客户提出的4M变更由市场部向公司内部提出申请,按新产品管理流程进行;
6.2 供应商的4M变更
供应商提出的4M变更,由供应商向采购部门提出,向公司内部传达;
6.3 公司内部的4M变更
6.4 变更点的区分管理
6.5 变更品的首次交货
6.5.1变更品的首次交货,需在外包装箱加贴“变更后首批次出货标签”,并连续3批作出标识。
6.5.2变更品与原来产品在同一批交货时,需:
1.原来产品与变更品的外包装分开;
2.在外包装箱加贴“变更后首批次出货标签”,并连续3批作出标识。
6.6 变更发生不良的处理
因供应商处或公司内部的4M变更引起产品不良,公司内部或供应商应迅速采取措施,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