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始终坚持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学校受目标定位、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限制了专业人才自身的发展,还很难满足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但是,很多高校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专业技能方面的目标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目标较少,导致整体培养目标较空乏,这就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形成很大的差距。另外,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培养目标设置没有明显区分,从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特点不够鲜明,缺乏特色优势。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之一,包含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二级学科。很多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几乎囊括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主要基础知识。从表面看,包含的课程种类繁多,但实际却缺少符合现代管理人员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的相关课程,与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应以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法为主,课堂讲授法为辅。而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这种刚性的教学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结果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充足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较为薄弱,使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竞争激烈的人才招聘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四)教学实践环节有所忽视
当前,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安排有去企业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环节。但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实践项目的时间和地点难以保证。计划的实习内容不少,可是到了企业现场就变成了走马观花,管理人员做个简单的企业介绍和现场讲解就完事了。这就导致学生对企业的实际运作和部门工作流程等情况知之甚少,他们所提交的实习报告虽然题目是针对某企业的,但实际内容却十分空乏,根本达不到实习实践应有的效果。
二、改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对策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是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更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来决定。当前,企业在挑选管理类人才时有较大的余地,多数本科毕业生初入职场时只能从基层管理职位做起。因此,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将目标定位于掌握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基层管理人员,这显然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构建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
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高校应从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确定较为精炼的主干课程,并与其他工商管理二级学科有所区别,突出公司运作与治理、公司组织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等企业实际运行中非常实用的课程。另外,应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对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因此,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应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而应该密切联系企业和社会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同学们的互动与交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具体来说,应多采用案例讨论、学生演讲、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实践环节
高校管理者和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实习条件打好基础。其次,应重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操作的ERP管理系统、ERP沙盘模拟、管理情景模拟等平台,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应付自如。最后,应对教学实践环节有所拓展,将专业实习、认识实习与企业实践、社会调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