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六个
餐饮业是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不断涌进,对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六个。
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一
跟风开“雷同”店一个月就关门
刚创业那会,有点小钱,又有技术,不甘于给人打工,看着别人开店很容易,天天幻想着开店挣钱,种种原因让我也踏上了转型厨掌柜的漫漫长路。我的第一个店只有四十平米,按说经营好了,大钱赚不到,辛苦钱还是很稳定的,结果不然,店“死”的很惨。当时我们那流行火锅鸡、火锅鱼,我在最繁华的一条小吃街租下了一个四十平米的小店,也干起了火锅,当时没想别的,就看别人做火锅生意好的不得了,也跟着做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市场定位,那一条街都在卖火锅,我和别人干的一模一样,又是晚来的,肯定做不过别人。小店还没开一个月,就赶上了非典,街上连人都没有。后来我把小店转让改开中餐店,我的第一次开店以失败告终。
点评:有句话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意思是别人都卖的东西,你想再卖就必须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市场定位要找准,做自己的特色,做差异化产品,迎合市场。
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二
人脉不到位重盖凉菜间
我在开店过程中,最深的感触就是人脉关系很重要,这里的人脉关系主要指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厨师最初开店,一般都是小店,钱来的不容易,很多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做厨师时打交道的圈子很窄,一般都是同行,很少接触政府部门的人。开店之初,各个政府部门轮番检查,一点小问题就会让改个凉菜间结构,否则就关门自检,这对于钱很少的厨师来说,简直就是致命伤。
点评:多个朋友,多条路,要把人脉关系打通,扩大社交圈范围。
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三
忽略合同四个字房租第二年涨八万
当时开店欠缺经验,在房租问题上吃过大亏。我当时接手了一个转让店,合同上还有两年就到期,房租算下来五六十块钱一平米,有的赚就接下来了,第一年生意非常好,房东看到这个势头,第二年立马要求涨八万元的房租,第三年涨十几万。后来一算,挣得钱都交了房租,到头来还不如给人打工挣得多。我在签合同时忽略了一个细节,直接和转让人签的,没有和房主本人签,等于过了下手,合同上只有“同意转让”四个字,没有时间限制,成为这次开店失败的主要原因。
点评:合同一定要去政府相关部门公正,与房东谈房租,一谈谈五至十年的租金,允许每年有5%-10%的递增,防止暴涨。如果房东不接受这个条件,那劝你连开都不要开。
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四
夫妻开店一山哪能容“二虎”
我有个朋友开的就是夫妻店,生意不好,是典型的夫妻店受害者。老公是厨师,在后面负责炒菜,老婆以前是干服务员的,在前面负责收钱和服务。两个人身兼数职,看似分工明确,但遇到问题还真不是这么回事。一次,有位客人在朋友店里吃饭,当时小店刚开业,一律八折,这位客人打完折后是三百二十多元钱,不要发票,唯一的要求是免了零头。当时老公很爽快就点头同意了,谁知老婆坚决不同意,觉的已经打八折了,实在没有空间再让利了。几个回合下来,客人不要求打折了,让开发票,结果他们店刚试营业,还没有营业执照,开不了发票,这下客人不愿意了,也很生气,与老婆吵起来,最后的局面是,老公和老婆吵,老婆和客人吵,乱成了一锅粥。
点评:这个案例讲得是经营中的决策,不建议夫妻合开店,小店经营也有小店的规则,一定要人性化,让客人觉的这个店有人情味。老板与第一次来吃饭的客人聊聊家常,把客人的口味记下来,下次再来安排他喜欢的菜,结账抹个零头不叫损失,做人做事都大气点,生意自然就会好。
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五
端菜手指伸进碗丈母娘服务不专业
刚开始开店,店小,根本不会琢磨人力资源的事。于是一场悲剧再次上演,为了省工钱,找七大姑八大姨过来帮忙,丈母娘做起了服务员,可想而知,没有经过专业业务培训的,肯定要得罪客人。端个茶,整个指头都伸进去了,很不卫生,客人当时不说,下次肯定不会来了。因为是亲戚,又说不得,影响了小店生意。开店最初为了省钱,我会去市场进半成品原材料,例如肥肠、鱼、鸡都是没经处理的,回来让员工自己宰杀、抠肥油,结果把员工吓跑了,遇到了用工荒,招不到人。
点评:不该省的钱一定不要省,人力资源是后勤保障,请的员工一定要专业。
餐饮创业失败的案例六:开店不接地气生搬硬套不奏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贵阳,作者是阳光水乡总经理郭鑫,他们现在做的很成功,但在开这家店前也是吃了大亏。当时他们几个合伙人在贵阳美食街投资了一个450 万的店,名叫阳光都市,走时尚高雅路线。为此他们专门到长沙考察火的一塌糊涂的金牛角王、美丽人生、绿茵阁等店,做的定位、装修、家具、服装都一模一样,甚至员工连都是原班人马挖来的,但开了不到一年就赔了450万,被迫关门调整。当地的客人进去吃饭,点了牛排不要黑胡椒汁,非要蘸着辣椒蘸水吃,进了包房一看没有麻将机,就坚持不进去。当休闲时尚餐饮遇到贵阳当地习俗时,不改就得“死”,改了就是不伦不类,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