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乡音乡亲的文章
故乡,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灯火,是一曲难改的乡音,是一种深藏的思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慨乡音乡亲的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感慨乡音乡亲的文章篇1:云层上端的乡音
作者:孤独小男孩
乡下的娱乐没有黑夜白昼之分。大秧歌都是在临近年关的时候,火爆登场的。锣鼓和鞭炮是烘托气氛的主角,欢欣和喜悦是渲染心情的底色。通红的大灯笼连接着天上的星辰,晶莹的冰雪释放出月亮般的银辉。这时候,还有谁能在家里呆住?赶紧翻出压箱底的羊皮袄和狗皮帽,穿戴好就可那北风造!这一场狂欢,堪比年三十的那顿饭,热腾腾的让谁都心痒,让谁都心醉。
扭秧歌的人们分成两队。年轻人心气高,就显现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让他们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扭起来自然趾高气扬。地上蹦的都是年长的人,虽然不是那么癫狂,脚踏实地却有几分自信。鼓乐轰鸣,喇叭声脆。曼妙的身姿,传神的眼波,那叫一个浪啊!用东北人的话讲:你看把他嘚瑟的!有的人在观看的人群里,不知不觉就下了场子,稀里糊涂就扭上了。
在这欢乐的氛围里,唢呐的声音是最迷人的。那音色里除了高亢之外,还透着婉转轻柔和如泣如诉的缠绵。如同一只柔软的小手,在抓揉着心灵最柔弱的地方,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吹唢呐的老范头岁数可不小了,头发花白,一脸皱纹,可是全神贯注的他,脸上的一条条纹路集中在一处,倒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两腮鼓得溜圆,眼神专注而调皮。轻佻地瞄你一眼,头一歪,音调忽地一转,那份俏皮似乎也嘀嘀哒哒穿空而去,一下子让场子里的空气都欢悦起来。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了,记得那是在一次马戏团的演出当中。大凡来乡村演出的各类小团体的水平都不高,这个所谓的马戏团更是简陋得要命。说自己是马戏团,无非是有一匹懒洋洋的老马。它脏兮兮的分不清是什么毛色的,脾气还蛮大。在表演跨杆节目时,不管训马员怎么引导,就是拒跳。当训马员举起鞭子时,它却来了驴脾气,一尥蹶子就跑回后场。气急败坏的训马员,气急败坏地追去。冷场了,大家都静悄悄地等待着。这时候谁都理解,让牲口听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乡下有许多马,可笨得只会拉车种田,像这样的马没有,已经很不错了。主持人忙上来圆场。只见他拿着把酒壶,晃荡一下,从里面倒出一杯酒。打开盖子,控一控,什么都没有了。可是,盖上盖子却又倒出一杯来。
呀!大家都愣住了,这把壶太神奇了。他在表演时,举着这杯酒邀请观众上来品尝。这么一让,就有人上炕。场下晃晃荡荡地上来一位。只见他眼睛迷离,脚步踉跄,衣衫不整,袒胸露怀,腰里还别着个喇叭。大家一看都乐了,这不是老范吗?不用说,这是让酒给顶上来的,当年的武二爷不就是靠着十八碗酒,才上的景阳冈吗?他也不客气,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转身就要下去。就这么走了?主持人可不干,忙拦住他。想暖暖场子,看见了那只喇叭,就让他吹一段。好家伙!这一吹不要紧,如同开了一道泄洪的闸门,全场的老少爷们都下场扭上了,马戏变成了秧歌表演。既然观众高兴,主办方何乐而不为呢?这是没有想到,这唢呐竟然有如此魔力,能让人们放下身上那点儿矜持,释放出隐藏在心里的能量,这是何等的号召力啊!
乡里的每次秧歌表演,自然都少不了老范头的唢呐。只是让人担心的是,他的年龄越来越老,传承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有两个儿子,没有一个想接过他的衣钵。让他带个徒弟呢?这吹唢呐纯属个人爱好,和经济收入搭不上一点边儿。我们这里的乡下农村,与内地的乡下农村不一样。婚丧嫁娶都没人用这个,在这里它根本就不是个行业。这门技艺远不比土木工匠,有着广阔的市场。人们的生活还是靠经济收入做支撑,所以,他的技艺后继无人,也是在所难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难道这身技艺真的要失传了吗?听说他强行让儿子学唢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经常听到有些凌乱的唢呐声,应该是他儿子在练习呢。虽然不能像他父亲那般纯熟,毕竟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有一天,他家又响起了嘹亮的唢呐声。大家都觉得这声音比平时要好许多,完全是成熟的声音。难道是学成了?大家凑过去才知道,那是从一台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面对着这种形式,大家都有些瞠目结舌。这声音扩散着,回荡到浩瀚的云层上端,经久不散。
感慨乡音乡亲的文章篇2:中秋赏月,置身聆听一抹月色的乡音
作者:邓仲祥
转眼间又到了中秋赏月之时,中秋节如水的夜色笼罩着笑语纷飞的雅致,宛如一首幽美朦胧的诗,斑斓在这令人遐思的画卷之中;一片如雪的清辉播撒人间,化作梦的思念,载着浓浓的乡情;我们的祝福和期盼也都释怀在十五的眼眸里,随着月光的朦胧而充满勃发激情。
【1】八月中秋,一个团圆的季节,在一轮明月的见证下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饱经沧桑,古今多少欢乐多少怅惘多少思念都融入大漠落日圆又圆的荧光中,化成一缕缕淡淡的清香思虑,给山欢水笑的大地注入了鲜红的活力。每逢佳节,人们都喜欢在中秋节之夜庭院楼阁漫步遐想,伴着一轮明月的银光,细细品味这千年恒古不变的月色印记。仰望远山,翘首期盼,看那山巅默默颔首,模糊映衬出一种月夜的宁静,仿佛洒落一片静谧的诱惑;一杯清酒与月对饮,感慨释怀依然从心底油然升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阅读这些千古绝唱,感悟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演绎了一桩桩历史的沧海一瞬,给中秋节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炽烈与渴望交织成轨迹的弧线,承纳深邃天空的博大和广阔,让诗意在神奇无限的蓝天白云间延伸,为每一个踏月寻梦者博得一丝慰藉,分享团圆后的一抹温馨。此时此刻,幽香的花儿在月夜里摇曳,朦朦胧胧中变为一色静宁的绽放,为中秋的世界增添了一份蔚蓝的欣慰!
【2】捧一轮月光入怀,会感化凝重与通透的灵心,缓缓注入高山流水般的恬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寄托。在皎洁的月光里翻阅着日渐消瘦的日历,如同翻过那满是泪痕的记忆,月圆的中秋,挂着晶莹的银露,在日子的扉页上,滑进眼眸,溅起点点苍白的酸楚;又一个中秋,又一个不得不在月浪的沙滩上奔走相望,伫望嫦娥守侯的美丽。花季的感伤和留念,暗涌一种惆怅,孤月的惨淡里,怅然横亘一片苍白的思念。思念那家乡的山,思念那远去的水,思念那梦中的呓语。
【3】小时候,中秋节是圆的,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圆圆的笑脸,还有圆圆的祝福,总是勾起那遥远的企及与思绪,一展温馨的回味,曾记得淡淡的月光清辉翻过庭院树梢洒落一地,一片流光银辉,颇为壮观景致。那婆娑的树枝在秋风中时而摇曳,苍穹中繁星点点像千万盏孔明灯,又像一眨一眨暗送秋波的明眸,熠熠生辉。在记忆深处,中秋始终只是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概念,清淡浓厚又余味悠长,在千家万户的炊烟中升腾一种希望,顿时凝固为恒古不变的信条,越过千年承载的万山鸿沟,向我们讲述遥远的传说故事。如今中秋的月亮总是格外明亮,窗外一缕月光掠过,经不住嫦娥奔月的诱惑,总是在梦中追寻遐想;那皎洁的圆月有姗姗来迟的沉闷信步穿过云雾,苍白的脸上像似有斑驳的痕迹,仿佛撞了壁墙所留下的一抹创伤,但还是掩盖不住圆月美丽的特质,从团团雾霭中透出,倾泻在大地上波光灵动,轻轻地被渲染成斑斑驳驳的影子。人们静静的观赏,抚摸着自己那一半残存的记忆和另一半搏击的梦想;伫立窗前,心踏着月色,努力寻找一份皎洁的寄托。
【4】中秋月圆时,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想总是覆盖了所有的情愫,把漂泊天涯的心仪那一缕思乡情歌点燃,一唱千年的乡愁之歌为湛蓝的天空凭添几分落寞和寂寥。天涯路远,山水寄情,一湾醇香流溢的乡情酌满了晶亮的酒杯,如玛瑙如碧玉如水晶,清纯透亮,勾兑着浓浓的相思和淡淡的伤感,深情而酸楚,一如唐宋诗词中跳闪出串串音符,叮叮咚咚敲击着每一位游子的心灵,沉淀和诠释了千年流淌的乡情,在梦中游子踏上了回乡的路,牵挂心灵家园的养育成长,思念叶落归根的深情,真挚而炽烈的渴望,永远是游子枕边泪水的惦念!
【5】又逢中秋,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佳节,从唐宋诗词的赞美,到明清赋予的气氛,流转的氛围凝聚成一种民族之魂,不管人走天涯,家庭团圆的梦总是铭刻在心,月是故乡明的牵挂时时祝福家人。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给人以美好的向往,赋予遥远把盏的思念;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私语。中秋月色沐浴过古人梦幻,又照耀着来者赞叹;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6】一轮明净如水的圆月,流淌着温婉的遐思,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向世人徐徐舒展了一轴包含盛情的画卷,给人以美好的回忆与向往。中秋月色总是渗透过多少窗明几净的扇棂,落在书案上浸染着那一卷卷诗行字间与杯盏里盛满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浓墨清淡;一束柔毫描月圆,增添愁绪,临窗飘溢出酣畅淋漓的墨香,把圆月的寄托释怀;又将一帘幽梦,抛向忧思的枝头,隔着庭楼院落的高墙,高唱满月的独奏,演绎人间的美好祝福!
【7】中秋圆月,一轮清澈,千百年来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经历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遥望,对酒当歌浩瀚唐诗的熏陶,登高了望宋词的一展抒发,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又盈满一波波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中秋月总是拂过岁月的琴弦,远哼着无声古调,似清泉流溢出淡淡韵致;千年守候着人间万户,静看古今许多游子寻思,烛光摇红下慈母织补;也不知有多少回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望断人不见。从古至今,来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但旧时的明月太高太远,令人的目光也无法企及。今日相守明净的记忆,凉风伴明月,青山织灵光,赋予了另一种传承的守望;在奔走相告的嘱托中,绽放笑靥的温馨里,翘首期盼的目光轻盈地掀开了中秋这个古老节日的门扉,人间都分享在月下品尝文字的快慰与寂寞。望长空心叹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看今日凭栏远眺,莫道是美景良宵,给人以美好的祈福,竭力实现垂青一生的呼唤,等待月色再一次洒满大地的快慰!
感慨乡音乡亲的文章篇3:乡音,一首永远不走调的歌
作者;着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孩提时就学过,现在仍记忆犹新。诗人在感叹时光流逝匆匆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唯独乡音像一根红线牵系着风筝似的游子,成了他作为故乡人的唯一标识。
我也是个游子,十几岁他乡求学,说的是不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冒出一句方言,听者愕然。后来,到更远的异乡工作,更少有机会再说家乡话,好多方言都从生活中淡出,沉淀在记忆深处。但是,乡音,作为一种符号,成了我永远改不了也不愿改的属性。
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如何努力学说普通话,十句之内就能暴露出故乡的所在地。记得我去武汉出差,和司机师傅聊天,没说几句话,他就问:你是河南人?我说:你怎么知道?他笑说:你的普通话带河南口音。忽然想起赵本山在一个小品中很搞笑的一句话:我会说很多省的普通话。我说的普通话大概就是乡音浓重的河南普通话了。
今年元旦节,收到好多祝福的短信,其中好友金平的短信最具鼓动性,最有魅力,成为我幸福指数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如一阕欢快的音符在跳动,流光溢彩,让人开怀。短信如下:“在南阳,有一种闪电叫扯闪,有一种交流叫拍话儿,有一种惦念叫英记,有一种慌张叫舍机,有一种冒失叫烧毛,有一种笨蛋叫板货三,有一种傻瓜叫衅球,有一种舒服叫美气,有一种漂亮叫支楞,有一种否定叫不沾闲,有一种干什么叫抓里,有一种大声讲话叫协活,有一种骗人叫标人,有一种讨厌叫各意人,有一种喜欢叫稀罕,有一种再见(结束)叫斗这。你在抓里,俺也不是那板货三人,可在英记着你呢,别嫌俺各意人,元旦到了,俺得给长得支楞的你问个好,祝你啥事都美气。斗这,祝你天天开心!”哈哈哈……我笑得前仰后合,笑得心肝发痛,笑得眼泪打转。因了这封短信,因了这久违的乡音,这个节日,我过得比任何时候都明媚。
其实,南阳方言很多,又岂是这几句能概括?最经典的方言:“睡瞌睡”,你猜猜是什么意思?如果听到谁说:我瞌睡了,想睡瞌睡。那他肯定是我嫡亲老乡。这类让外人半懂不懂的方言还很多,它们很土,但我说了十几年,我的父母说了一辈子,很自然很温暖很亲切。
前几天来了一个朋友,她说:你离家这么多年了,家乡话说得还是这么地道。我笑了,不管时间多久远,身份地位、生活习惯、年龄容颜如何改变,但乡音是永远不会变味的,它已经融到了我的血液里,渗透到了骨子里,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无论走到哪里,擦肩的刹那听到家乡口音,总要回眸,没有惊奇,没有喜悦,平静的心湖总会有那么一点涟漪,忍不住要想:他是我老乡。从乡音辨老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乡音是一曲永远不走调的歌,是一杯醉人的醇香佳酿,更是一贴治疗思乡病的灵丹妙药。每当想家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的拿起电话跟家乡的亲人同学朋友天南海北大聊特侃,然后再毫无顾忌的朗声大笑,心胸豁然开朗,烦恼烟消云散,屡试不爽。如果你也是游子,不妨一试,它会春风化雨般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如果哪一天你到我家乡做客,我会招呼你:“你来了,赶紧进屋,白站着,也白各就着,坐到坡上❶。”呵呵,你可明白什么意思?可知道往哪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