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2016-12-07

学习地理要注意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更系统地了解自然的因果关系。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三)

一、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

⒈方式 海上内循环(小)

内陆循环(小)

大气圈

水 水 圈

岩石圈→各个环节→发生连续运动的过程

生物圈

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⒉意义 水资源成为一个可更新系统

改变地表形态

二、海水

⒈盐度(钠、镁……)——35%

a.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域、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降水与蒸发的关系

b.影响盐度的因素 大河流入(波罗的海最低)

洋流——暖流增高、寒流降低

⒉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⒊洋流 暖 流

按温度分 寒 流

a.洋流分类 风海流

按成因分 密度流(地中海→大西洋)

补偿流(地中海←大西洋)

b.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半球——顺时针

①南北半球在中低纬度存在一个闭合的洋流圈

②北半球中高纬有一个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南半球——逆时针

③南纬40°~60°——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有季风洋流

冬——东→西(逆)

夏——西→东(顺)

气候——寒流——降温、减湿

纽芬兰

生物——渔场 北海道 寒暖流交汇

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北 海

秘 鲁

航行 顺

三、陆地水(冰川、河、湖、沼泽、地下水)

地表水

⒈水系和流域

a.水系=干流+支流

b.流域 外流区域(入 海)——外流河

内流区域(不入海)——内流河

⒉河流的补给

a.降水(雨水)——最普通

b.积雪——温带、寒带(春汛)

c.冰川——夏季

d.湖泊——起调节作用 一般河流地下水→河流

e.地下水——最稳定,可靠

⒊地下水 黄河下游河流→地下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a.潜 水 水位在变化

合 理 利 用 不干净

防“漏斗区” 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b.承压地下水 水位稳定

较洁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